毕业才规划职业,黄花菜都凉了
2015年05月15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徐超超
据《齐鲁晚报》14日报道,名校研究生小姜半年投了30份简历换来2个工作机会,她可能算是幸运的,有的海投近百份简历才进入面试。前几天,还有一位准毕业生4年狂揽了65个证,证书摞起来及腰,也未能找到心仪工作。
按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前提是耕耘别跑偏。证儿考了很多,简历投了很多,依旧没有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未来缺少规划,考证、海投简历成了没有明确目的的四处撒网。这是毕业生群体的悲哀,更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反思的明镜。
细细想来,大一时虽然学校就为我们注射了“就业难”的预防针,却疏忽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使得不少学生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与清晰的职业规划。
笔者所在的高校网站虽专门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并通过专门网站对外发布各类就业信息。但无论是就业指导中心还是网站,多将重心放在准毕业生群体,不少低年级同学获益不大。
高校没有将就业指导列为学校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未形成规范的课程体系,就业指导的课程大多只作为选修课或讲座来进行,随意性较大。高校专职就业指导人员数量少且不“专职”,部分是从行政人员转岗而来,有些高校让辅导员挑大梁,缺乏系统的就业教育。
在就业指导方面,美国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据统计,美国大学60-70%的毕业生是通过学校就业服务机构这个主渠道就业的,其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完善。除了投入大量就业经费,美国高校还通过课程设置和课内外实践活动两方面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此外,美国高校还重视就业指导人员的建设,不仅有持职业指导上岗资格证书的专职就业指导队伍,还聘用兼职就业指导人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