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也是为民服务的利器
2015年07月0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所谓的“互联网+”,首先是一种服务的意识。对于城市的管理者来说,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能否从群众利益出发,把“互联网+”的潜力挖掘出来。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一顶层设计有利于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催生经济新格局。
的确,一说到“互联网+”这个概念,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经济,以及那些利用互联网技术成长壮大的企业。作为政策执行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的政府部门,却总给人慢一拍的感觉。事实上,要想成为“互联网+”的推动者,政府首先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借鉴一些企业的经验,给老百姓提供更多的便利。
平心而论,在“互联网+”这个领域,企业可谓始终处于领跑的状态,生活中总是能看到那些电商大佬或是互联网领军企业,在不停地推出给人们带来惊喜的产品或服务,比如创造了粉丝经济并不断突破价格底线的国产手机,又比如把人们衣食住行通通拉进了手机屏幕的各种APP。反观一些政府部门,经常跟不上节奏,很多官网处于“僵尸”状态,所谓的官微在转发着与自身职能毫无关系的鸡汤。
对于这种现象,其实很好解释——以产品服务吸引顾客,以规模效应实现利润,是企业的生存之道,政府部门却没有这样的压力。每每被爆出政府部门官微“出言不逊”,总是会用“小编个人行为”等作解释,从中不难看出涉事部门对互联网并不重视。不然的话,肯定得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流程,而不是注册个账号了事;即便不是领导亲自负责,至少也要避免“所托非人”。政府部门官微闹笑话无非说明,那些带着“互联网+”符号的东西,只不过是充门面、应付事的形象工程。
要知道,所谓的“互联网+”,首先是一种服务的意识,每时每刻都要想着给“客户”创造便利。比如一些让群众“跑断腿”的审批申请,抑或是饱受批评的奇葩证明,症结就在于设置了不必要的流程,或是固守部门间的信息壁垒。这些并不是技术上无法改变的,只是因为政策执行者不关心群众的烦恼,也就没有改进的动力。于是,在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约车、转账、订餐甚至股市开户的今天,一些政府的窗口单位,动辄让群众排起长长的队。
作为推动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战略,“互联网+”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但是这种重视不能只体现在口头上,更要体现在政府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国务院此次印发的指导意见,其实就包括了这方面的要求,作为“重点行动”的“互联网+”益民服务,就是要求政府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创新政府服务模式。
应该说,“互联网+”这个风口,给政府提高治理能力创造了良机。比如很多地方都在建立“智慧城市”,就是要用互联网技术,解决目前城市面临的诸多问题,从事关教育资源分配的学区划分,到城市道路的分流疏导,甚至小到实时监控“坑人”的井盖,一些城市也有了一定的突破。由此可见,对于城市的管理者来说,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能否从群众利益出发,把“互联网+”的潜力挖掘出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