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乡言土语”
2015年07月0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吴建
我的母亲是个心地善良、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她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但她的许多朴素的做人道理一直影响着我,渗透在我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
母亲特别看重子女读书,笃信“书中自有黄金屋”。每天清晨,母亲都要送我到村口,一直望着我走到学校大门,她才折回身;傍晚,母亲也总是站在路口等我回家。晚上,昏黄的煤油灯下,母亲一边做针线活,一边看着我做作业。每每我有懈怠的时候,母亲总是用“树不盘不成材,人不学不成器”、“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读书各人好”等等不知从哪儿学来的“至理名言”来教导我。上初二时,我因和外校几个学生打架,被班主任教训了一顿,我一气之下不想去上学了,跑回了家。“不争气的东西!”对我从来都没高声的母亲,那天竟狠狠地打了我一耳光,勒令我跟她回学校。可学校为严肃校纪,拒绝接收。从未在任何人面前委曲求全的母亲,居然跪在校长面前,用近乎哀求的口吻恳请学校接纳我,还代替我向校长保证一定改过自新、绝不再犯,母亲的倔强和泪水终于感动了校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母亲后来又用她唯一知道的这句读书名言苦口婆心地开导我。如果不是母亲的执着,也许长大后的我现在也和她一样在土里刨食呢。
“穿不穷,吃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这是她告诫子女勤俭持家的常用语。那时生活比较困难,但在母亲的精心操持下,我家的日子尚能过得去。日常饮食自然没有大鱼大肉,却也从未断粮挨饿;一家人穿得虽然破旧,衣服补丁连着补丁,可总不至于春秋露肉冬天挨冻。我和两个姐姐上学的费用更是从来没有拖欠过。有一次,母亲煮了一锅薄粥,外加黑面馒头,我嫌馒头粗糙,扔在地上,母亲默默地捡起来,掸去灰尘,大口大口地吃了下去。“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母亲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这粮食是怎么来的吗?我和你爹天天在田里劳作,不管夏天多热冬天多冷,不耕作,从哪儿来米面?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啊。”上课时老师讲《锄禾》,我似懂非懂,现在听了母亲这一席话,我才真正理解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母亲虽不“知书”,却很“达理”。“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母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祖父母在世时,母亲让他们住向阳的房间,睡温软的床铺,有好吃的总是先孝敬他们。他们生了病,母亲送他们去看医生,端茶递药,侍奉病榻。人们常说婆媳关系最难处,可奶奶却常常夸奖我的母亲:“我是前世修来的福,遇上这么好的儿媳。”“做人不能丧良心”,“人要走得正、行得正,脚正不怕鞋歪”,“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这是母亲教导我们做人的“金口良言”。当我遭受困厄遇到坎坷时,母亲说“只有不快的斧,没有劈不开的柴”,这朴实的话语给我信心和勇气;当我取得小成功而骄傲时,耳边就响起母亲“火要空心,人要虚心”的警告。
现在看来,母亲的这些“乡言土语”虽然很俗很平常,但没有读过书的母亲能传承这些朴素的道理,是多么难能可贵。这是我一生的财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