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在大瑶山隧道贯通点会见胜利会师的建设者。(资料片)
1992年10月,万里和邓小平亲切握手。(资料片) 本报记者 白雪 翻拍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7月15日12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熟悉万里的老同志都这样说,万里这个人思维敏锐、观念开放、敢想敢干,他的改革意识,在党内是有目共睹的。他在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教育工作、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和见解。回顾这位老一代革命家的一生,他的经历足以震撼人心。
火车正点万里行
1975年小平同志主持的全面整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拨乱反正和诸多改革的一次预演。
铁道整顿作为全面整顿的重要一环,是由铁道部长万里负责进行的。当时“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对国民经济的破坏,在铁路运输方面表现得最为严重,全面整顿也以铁道的整顿最为紧要和见效最快。针对当时受到“四人帮”支持的造反派的破坏活动,万里向铁道系统各级领导班子讲话,批评一些领导干部“不敢同派性作斗争,不敢捅‘马蜂窝’,不敢摸‘老虎屁股’”。他说,一个共产党员,当无产阶级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你不出头,不带头,怕将来再低头,这是党性不纯的表现。”他要求限期实行整顿。
果然,有了中央的正确决定,有了广大干部的奋斗和广大群众的拥护,不出几个月,就使生产下降、事故惊人、纪律松弛的铁道,初步做到了“安全正点,畅通无阻”。后来,铁道系统的形势又一次恶转。当时有些职工刷了大幅标语:“火车正点万里行”。这标语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批邓联万”的不满和对小平同志主持整顿的拥护。
公社干部念稿子,他把稿子一夺去了农民家
万里的名字与中国的改革密切相关,而中国的改革,则与安徽有关。安徽为什么走在改革前列?主要是因安徽的落后和特殊而产生的。
“四人帮”粉碎后,中国各地都掀起了对“四人帮”及其余党的清查运动。而在安徽,当时的省委负责人却以“安徽特殊论”为由,始终对此没有动作,冤假错案得不到平反,干部群众怨声载道。197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连续四次开会,讨论安徽的问题。迫于形势,中央不得不撤换干部,以此强力推进安徽问题的解决,于是,万里走马上任。
万里喜欢调研和行走,他的名字就是他本人行动的体现。万里坦承自己不了解农业,于是,他带着司机、秘书,和一两个记者朋友搞调查。当时有媒体形容万里,从皖南、皖东到皖北,一走就是三四个月,从夏日炎炎走到白雪纷纷。
直到现在,安徽民间还盛传一个故事:万里到了安徽后,对安徽的穷大吃一惊。他去山区看望农民,可老百姓不出来见他,因为没裤子穿,家里孩子藏在地锅里头取暖,春节农民吃不了饺子。万里说,当年杨白劳还借二斤白面,到集上扯二尺红头绳过个年呢,他马上命令农业部门开仓,给每户农民5斤面过年。
被万里借调来协助自己工作的原农民日报总编辑张广友回忆说,万里调研,从来都是轻车简从,到哪都是他们两人,把车一停,自己就下去走。公社干部照着稿子念,万里把稿子一夺,不听他们形式主义的那一套,自己到农民家里去看。县长说别让万里同志到处乱跑,让我们带吧。万里说即便到地主家又有什么可怕的,看看他们的生活也好啊。
万里在安徽主导农村改革,包产到户于1978年底在安徽最穷的凤阳县小岗村正式实施,这个曾经微不足道的小村庄成了中国农业改革开放的一个符号,现在被称为“农业改革开放第一村”。“要吃米,找万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流行的这样一句民谣,表明了老百姓对于农村改革的拥护。
“我们的目标是要发展商品经济”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田纪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书中写道:由于当时国家农委的主要负责人不赞成农村搞包产到户,中央于1980年3月调万里同志任国家农委主任,全面主持农村改革。万里上任后,首先组织农口各部门大批干部赴各省农村调查,倾听农民意见。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和基层干部赞成包产到户,已包产到户的增产明显。
1981年10月在准备第一个“一号文件”的农村工作会议上,万里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要发展商品经济”,现行体制特别是流通体制存在的许多问题“影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改革不行”。
著名理论家、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龚育之曾总结说,“(万里)在城市建设方面、在环境保护方面、在教育工作方面、在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和见解,我们都应该好好学习。我认为,在铁道整顿、农村改革、确定市场经济目标和提出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方面,万里同志的政治勇气、政治业绩和理论勇气、理论创造,尤其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据新华社、人民日报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