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联合山亭区教育局举办“自强少年励志报告会”
面对面 手拉手 他们笑了  
2015年07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杨霄

  自本报刊登了邓惠园出走及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相关报道,山亭区教育局针对全区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了安排部署,并与本报联合启动了“自强少年励志报告会”的活动,邀请曾经留守在家但现已步入大学的在校生,以及心理专家现场辅导。
理解、体谅父母是学习的动力
  15日上午,本报与山亭区联合主办的“自强少年励志报告会”在徐庄镇建银希望小学报告厅里举行。来自徐庄镇后峪村的王世宝现现就读于山东理工大学,他曾经是该校学生。回忆童年时光,王世宝说,他每天早上六点钟就要起床,步行到学校需要45分钟。夏天还好,到了冬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天还没亮,晚上到家时天又已经黑了。到了周末也不清闲,得帮助爷爷奶奶上山去割草喂羊,烧水做饭还得下地干活。
  王世宝说,现在在大学,让他更加体会到想要改变命运就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爸妈很不容易。他们不是不爱我们,而是希望通过努力赚钱给我们更好的生活。”
  枣庄学院音乐系的王美琳也来到现场,作为学长,她劝诫学弟学妹,努力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农村的孩子也可以走出大山,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走进自己梦想的殿堂。
“长大后你想做什么?”向目标前进
  交流的过程中,心理专家问到长大后大家都想做什么,很多学生在摇头。三年级小学生陈浩称:“我从来都没有想过将来要做什么。”
  面对其中没有目标和方向的小学生,心理专家梁秀平老师说:“那就现在开始想吧,想好之后就要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梁老师说,由于远离家长,很多学生行成了孤寂等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而在成长过程中,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邀请从自己学校里毕业的大学生,分享学长成功的经验,这种激励作用要比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奖励效果要好得多。”梁老师说,他们说出的很多心里话会让这些留守在家中的孩子倍受鼓舞。留守儿童们需要的正是这种交流和激励。
他们缺失的 其实是陪伴
  虽然现在媒体报道的很多留守儿童事件都是各种难题,各种灰色事件。但是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像报道中那样。“坚强乐观”、“自信懂事”、“天真活泼”也同样是留守儿童真实生活的写照。父母外出打工,让他们过早地成熟,他们从小就帮助家中老人分担家务,他们坚强勇敢,值得我们尊重。作为留守儿童,他们缺失的不是物质,而是情感的陪伴和精神的支持。能够帮助他们的是鼓励,是正能量,愿这些没有爸妈陪伴的孩子能驱散心中的阴霾,用满满的正能量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