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媒体误报名人去世
2015年10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海明

  27日,歌唱家于文华发布微博称阎肃老先生去世,多家知名媒体随后引用此消息源进行了报道。随后于文华发微博“郑重声明:刚刚所转阎肃老师的消息不实,严重失误,向老人家及家属道歉!”(10月27日央广网)
  名人的去世乌龙消息,每年都会有。今年最典型的,莫过于3月新加坡李光耀去世消息的误报。当时,国内媒体虽道了歉,但将责任推给首发消息的外媒,导致舆论的普遍不满。这次,无论是于文华还是涉事媒体,多有致歉;阎肃的儿子也明确表态,不怪于文华老师。毕竟,因脑梗昏迷住院,重度昏迷期间医院传出的消息,难免误导公众。只是不少网友觉得不可理解:“信源谎诈是新媒体的天然缺陷吗?速度是受众争夺战的必胜武器吗?”观媒CEO薛陈子则认为:一个未经媒体证实的信源,在半小时内完成了谣言到传播到辟谣的全过程,各种媒体形态都加入了这个过程,可谓惊心动魄。
  媒体误报的责任无法推卸,但若就此质疑对新闻时效性的强调,未免有点刻舟求剑了。信息时代,人们对新闻时效的需求客观存在,媒体若无视时效法则,为每条新闻的真实多方去核对,转载媒体同样不信同行媒体的报道,再度去多方核实同样的消息。如此得来的真实固然可敬,怎奈和信息传播的规律并不吻合。如果误报的消息比例过大,说明那是信息传播规律的问题;假若误报的比例很低,或者屈指可数,再去苛求媒体把所有消息核实无误再播发,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误报名人去世的消息,要么是媒体故意造假,那和职业伦理精神格格不入;如果属于情况比较特殊,比如被报道的名人身患重病,已经危在旦夕,也就另当别论了。在病危抢救期间,医生绝望时说的话被传出来,这样的消息虽然可能失实,但病人的病情瞬息万变,想核对也不容易。正如有网友所言:“所有的所谓谣言都是知道或者在真相周围的人才会传出来。”
  的确,没有人希望自己看到的消息虚假,但虚假消息的存活期才更值得关注。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办法完全避免虚假新闻的出现和传播,但可以以辟谣的形式澄清事实,减少虚假新闻的社会影响。事实上,只要媒体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还原真相,就应允许媒体犯少量的错误。恰如一位网友所说,“今晨误传阎老师去世,仅半个小时就得到了澄清,这说明了新媒体的自我修正功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