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答个题
2018年01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辛然
  去年还在流行付费提问,今年答题赚钱就火起来了。其实也不是多么新鲜的事情,早在两年前,见过朋友在一个微信群中答题。群主出几道题,并给最先答出全部正确答案的人发红包。包额不过三五块,但人气火爆,凡是有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的人都要来碰碰运气。那时,“流量”这个概念还没火,但很明显,有些人就四两拨千斤地做到了。
  很多事都是早做成本低。现在,都知道流量就是现金流,比如,能让某些演艺人士一赚上千万的不是他们的能力,而是他们的粉丝数量。这成为互联网时代的规矩。有朋友算了笔账:如今这些百万大奖的答题游戏,等于招来一个用户才花两块五,简直不能再合适了。况且,答题的用户多少可以算是“优质”的:有一定知识,可能有不错的职业,以及广泛的交际,可实现更好的宣传……当然,这是理想状态。美好愿景总会带来为数不少的规则破坏者。前几天就有新闻介绍了一位大妈,用一个手机参与答题,另一个手机语音找答案,竟然也可以赚几万元钱。即便如此,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这类人算典型广告,告诉大家“大妈”这样的群体都可以如此迅速地赚钱;同时,这种作弊方法也没什么好遮掩的,用的人多了,平添的也只是用户间的竞争力,商家还是可以赚吆喝。随着越来越多的商家发现还有这等好事并参与进来,答题招粉的成本就增加了。不过,答题是个红利期很长的渠道,毕竟精巧的题目设计,会让所有使用智能机的人,觉得自己有机会。实在进行不下去了,还可以细分市场。
  从用户角度,早期红利也是有的。比如答题初期,参与的人少,就有人拿下百万大奖。不过,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可能你好不容易答对了一道题,却要跟一百个同样答对的人分钱,战斗一晚就赚个五六块。
  对普通大众来说,答题就像一个“黑天鹅”事件:竟有这么一种考试,问我擅长的美剧、流行的歌曲以及网络语言中的梗,还能给我钱!我们一度嘲笑过浅尝辄止的“知道分子”,而今又成为碎片化知识的践行者,如同在专业和无术中找到了合适的落脚点。所有碎片终于化作一个个的题目,一会儿是常识,一会儿是流行,一会儿是文学,一会儿是娱乐……答题就像我们当今生活的写照,零碎、散漫,知识点似乎记住了,又似乎没记住;就像在进行一场场的自我证明:碎片化也是有用的,哪怕是娱乐化——你看,这个能答出世界上最小火山是哪里的人,却不知道赵又廷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没有扮演过哪个角色……
  所以,如果问谁发明的答题这一商业模式?答案是每日浸泡在无用信息中的我们。今后,可能有更多社会级现象出现。其中,能套用在大部分人身上的,就是成功的模式。为什么有人会给“喊麦”打call,为什么尬舞成为一种职业,为什么有人会倾其所有给直播主持送“玛莎拉蒂”……群体之间可能相互不理解,但几乎都会处在某种商业模式中。其实也不能认为哪些商人在靠我们赚钱,因为根本说不清我们之间,谁更想遇见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