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要闻

A04版:济南

A05版:城建

A06版:济南

A07版:济南

A08版:要闻

A10版:财经

A11版:国际

A12版:速览

A13版:专版

A14版:青未了·人文周刊

A15版:人物

A16版:专版

E01版:今日商河

E02版:主打

E03版:城事

E04版:城事

M01版:今日油田·01

M02版:今日油田·02

M03版:今日油田·03

M04版:今日油田·04

T01版:特刊

T02版:特刊

T03版:特刊

T04版:特刊

T05版:特刊

T06版:特刊

T07版:特刊

T08版:特刊

T09版:特刊

T10版:特刊

T11版:特刊

T12版:特刊

T13版:特刊

T14版:特刊

T15版:特刊

T16版:特刊

T17版:特刊

T18版:特刊

T19版:特刊

T20版:特刊

T21版:特刊

T22版:特刊

T23版:特刊

T24版:特刊

T25版:特刊

T26版:特刊

T27版:特刊

T28版:特刊

T29版:特刊

T30版:特刊

T31版:特刊

T32版:特刊

最“牛”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以“梨”作锦打造富民强县

齐鲁晚报     2021年11月29日
  梨产品
  水落坡民俗文化产业园
  牛骨雕刻
  千载时光悠悠,几番风雨凛凛。近年来,阳信县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绿色高效工业、智慧健康服务业、幸福美丽的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迈上一个大台阶。阳信县乘“上风口”,打“特色牌”,走“优势路”,聚力“水韵梨乡、智慧阳信”美好愿景,实施“五城同建、五区并进”的“五五战略”,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化“富强秀美、文明幸福”的黄河三角洲精致城市,开创中国第一“牛”县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蹚出了一条符合阳信实际的发展路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陈瑞 见习记者 赵宝辉
  ■夯实产业“里子”,擦亮“牛”县城市品牌
  11月20日,山东滨州阳信的杨其建看着自家养殖场里的千头黑牛健康成长,脸上乐开了花。当了30多年“牛倌”的他,见证了当地肉牛从传统散养到现代规模化养殖的转变。
  近年来,阳信始终坚持肉牛搭台、经济唱戏,依托亿利源、鸿安、借箭等骨干企业膨引并举,先后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规模以上肉牛屠宰企业76家、SC认证牛肉加工企业331家,全县规模以上肉牛养殖场136个,年存栏肉牛27.3万余头,年出栏肉牛28万头,肉牛年屠宰能力120万头位列全国第一,肉牛产业总产值可达55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牛”县。
  在阳信县,像杨其建一样工作和收入发生变化的农户不在少数,由贫到富蝶变的背后,是当地众多龙头企业开辟的一条条致富门路。位于阳信的亿利源清真肉牛有限公司,现代化屠宰加工车间、生物培育实验室等肉牛产业配套一应俱全。该企业负责人刘民泽介绍说,经过30余年的发展,企业已蹚出自己的一条特色产业之路,带动当地肉牛产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
  不单是肉牛饲养、屠宰行业的兴旺令阳信富民强县,牛毛、牛皮、牛骨等牛副产品产业链的延伸也使民众腰包鼓起。仅肉牛产业链就带动了12万人就业。
  “我们阳信之所以牛产业能做起来,就是因为我们上下游相互配套比较完善,包括副产品加工,包括牛肉、养殖、餐饮、皮革深加工,相互配套,这样更好地把它的附加值挖掘出来。其他的牛副产品,牛骨用来做雕刻,牛骨雕刻、牛骨瓷,走文化创业这条路。”阳信县华阳肉牛企业负责人杨晓锐说道。
  同时,阳信县积极推动“千牛万羊进山东、牛县牛企联内蒙”,先后与内蒙古科右中旗、青海祁连县开展异地扶贫协作,带动科右中旗1万余养殖户发展肉牛养殖,存栏量同比增长15%;收购青海藏牦牛、藏系羊65万余头,销售收入5.5亿元,带动鲁青两地农牧民增收5000余万元,开启了“一牛联三地”的新篇章。
■多业态融合提质赋能,打造乡村振兴“阳信版本”
  阳信县作为闻名遐迩的“中国鸭梨之乡”,种植鸭梨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全县梨树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鸭梨为主的梨果产业成为全县重要的特色产业。
  近年来,阳信县深入实施鸭梨产业品质赋能升级、品种更新换代、品牌培育提升“三品工程”,扎实推进唯美梨醋、启康元高档饮品、华星冷链物流园等重点项目,精心建设总投资3.2亿元的3万亩“水韵梨乡”乡村振兴示范区,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鸭梨之乡向鸭梨名乡转变,目前与京东等企业就延链补链开展深度合作。如今,梨醋、梨酒、梨木家具等一系列鸭梨深加工产品的诞生为阳信梨果产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今年4月5日,阳信县水落坡镇鲁北文化产业园内,第十一届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节,戏曲、相声、大鼓……多种多样的节目形式让观众拍手叫好,更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俗老物件展示,可谓大饱眼福。这是阳信县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阳信县通过倾力打造以古家具收藏、制作、展销,古玩字画收藏、展览、图书制品销售等类别的文化产业体系,特别是挖掘古典民俗文化、鲁绣、鼓子秧歌和牛骨雕刻等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走出去”,展示阳信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截至目前,全县拥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76家、省级文化产业基地1个、个体文化经营业户379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年交易额达60亿元。
  多业态融合,拓展发展领域是实现现代化富强阳信建设重要突破口。近年来,阳信县着力推进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绿色肉牛、优质鸭梨、粮食加工、民俗文化等特色富农产业,积极培育赏花采摘、休闲度假、民俗文化等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发展智慧产业,注重数字技术应用,突出做好金阳媚梨示范园、商店润元农业产业园、水落坡收藏艺术小镇等项目。突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围绕特色种养业、加工业和文旅业,争创农业产业强县,不断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阳信版本”上取得新进展。
■奏响生态保护与发展新乐章,做强生态循环产业 
  10月29日,中广核阳信生物天然气项目在滨州市阳信县建成投产。该项目投产后可为阳信特色鸭梨等产业,每年提供优质有机肥4.95万吨、优质沼液肥20万吨,为当地天然气管网每年输入300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这也是省内首次实现用牛粪工业化生产天然气。
  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坚持绿色生态理念,突出特色优势产业,是阳信抓乡村振兴的鲜明路径。”县委副书记、县长刘荩一说。在阳信,秸秆、牛粪变成了有机肥,有机肥种出了优质农产品。
  肉牛存栏超过27万头,但一头牛每天产生25公斤牛粪,却困住了这个富民强县的特色产业。为此,阳信县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将牛粪变废为宝,串联起生态环保、清洁能源和绿色农业的循环产业链条。有效带动阳信县区域内农业产业链循环,极大地推进阳信县肉牛产业和鸭梨产业的高效融合发展、绿色健康发展。
  阳信作为中国第一“牛”县、中国鸭梨之乡、中国古典家具文化产业基地,拥有丰富的畜禽粪污、作物秸秆、木材树枝等农林废弃物资源。当地立足县域实际、民生所需,按照“一核、两区、七基地”规划布局,探索实施“生物质颗粒成型燃料+生物质专用炉具”分散式取暖、“生物质燃料+锅炉机组”分布式取暖、生物质能源热电联产余热集中供暖3种取暖模式,累计完成改造任务7.6万户,为推动生态循环良性发展,节约资源,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被授予中国北方农村清洁取暖典型模式示范基地、省生物质能源推广应用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全省高质量发展进步县、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等金字招牌,初步走出一条乡村绿色振兴之路。

  流光溢彩阳信城
  商务中心
  京东·中国特产·阳信馆开馆仪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