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内心深处的感动
2014年03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谢永增的2013绘画状态
  人物志
  ◇谢永增
  1961生,河北深州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13年对于谢永增来讲,是一个不断写生、锤炼、升华的年份。5月份他到山西柳林写生,在11月份南下,追寻魂牵梦绕的粉墙黛瓦。而9月17日,在河北省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举办的“水墨乡情——谢永增山水画展”共展出近年来的100余幅中国画代表作,亦成为其对家乡父老的一次成果汇报。
  早年间,谢永增以重彩作品蜚声画坛。后来,他又进入水墨领域探索,不断超越自我,风格面貌随之发展变化。2002年,谢永增进入北京画院,更高的视野和创作平台使其心灵感受更加丰富。面对历代大师丰富的山水画内容,如何表现自我感受,反映时代精神和气象,成为他的新主题。可以看出,他之后的作品更加注重对水墨自身美感的内在表现,由绚烂转为沉静,更具有张力和厚重感,这种水墨的畅快淋漓与其早期作品相比,面貌焕然一新又带有某些人生经历积累的必然性。近年来,他又将目光聚焦到村落民居上,经常去徽州、吕梁一带写生,在古老的村落建筑中,获得了新的灵感。
  谢永增出生于河北平原腹地的深县农村,故乡的老树旧屋和一草一木,在他眼中都是难以割舍的美景,燕赵大地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成为他创作的丰富素材。而他对吕梁情有独钟,也是因为那沟沟坎坎的乡村景象,总能唤起童年的记忆。2013年的柳林之行,让他有了更多感触:“柳林地处黄河东岸,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持着完好的古老村落。土墙头,高粱秆,破门楼,榆木门······如同我童年生活的故乡,感觉亲切,同时还带着淡淡的伤感,是我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这些日子里,我每天都要写点日记,慢慢体会自己内心的变化,写生时,天下着小雨,我打着伞画,没有风声,也没有汽车声,只有雨落在伞上的声音和笔在纸上划过的声音,一切都静极了,心静了,单纯了,也就离出好作品不远了。”在创作时,谢永增的心总保持着一份宁静,他从农村中走出,画起眼前的一情一景自然思路通畅、情感充沛,而他正是在自己对北方山水的独特关照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笔墨表现方式,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
  除了柳林,谢永增对皖南村落徽州民居也是留恋不已,近年来的写生多描绘此地。徽州民居向来以独特的造型为人们称道,像宏村、西递、呈坎、查济等地,村落多依地形地势而建,起伏有致,园林造景,白墙黑瓦,精巧素丽。谢永增介绍说,“徽州人的智慧体现在建筑设计的理念中,徽居主要是木质结构,火是最大的隐患,有高有低的马头墙,依地势有所不同,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又有防火的实用性,而街巷铺设的青石板,两边沟渠长年流水淙淙,别致而幽静。与北方人比,徽州人做事更为用心和求精,从民居的设计、选料到建造,都能透出心思,无论是雕花门窗还是楼梯扶手,都细致入微,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仍然牢固······”谢永增在描绘徽州民居时,要“点线面全有,还要有水墨变化的感觉"。他在构图、用墨上做了一些尝试,力求主观想法服从于客观事物,客观事物又融入主观想法,情景交融更好地表现了徽州的独特魅力。在审视每一处景致时,画家自由取舍,他的笔墨注重墨色的渲染、烘托,形成了华滋润泽、厚重虚灵的艺术效果,用笔如同物象的显隐一样,欲露又藏,似实非实,似到非到,有意无意之间,尽显物象含蓄、朦胧的神态,形成了富有情趣的画面,带给观者以田园的悠然气息。
  近来,谢永增似乎有意减轻自己的心理重荷,向着轻松一点的方向尝试,有人评论他的作品墨色不再过于郁结沉厚,而变得轻缓透明,流露出抒情温馨的情愫。当然,这种情绪并不是完全的转向,相反,仍是他精神关照的延深和丰富,毕竟,人文的精神关怀并不只有沉厚,同样也有轻松与欢乐,这本来就是自然与人世丰富性的体现。
      (东野升珍)
  ◤一家一世界 68x136cm
  ■创作感悟
  2013年,我参加活动很少,外出多数时间都在写生,画了许多民居题材的作品。我很享受写生的过程,写生期间,因为减少了与外界联系,自己得以慢下来、静下来,去思考一些事情,白天画画,晚上整理,创作状态非常好。与前几年相比,我觉得自己现在的创作更有意思了,也更符合水墨的表现方式,所以,2014年除了展览活动,我还准备去乌镇一带写生,往更南方走走,江南的灵秀也将带给我更大的触动。其实,创作的过程,就是只画心有所感的作品、追寻内心深处的感动。
  ▲水墨写生-西递22 41×56cm
  ▲后冯家沟
  ▲水墨写生-呈坎6 45×64cm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