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各有特色
镇域经济发展打出“五张牌”
2014年03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3月16日讯(记者 王明婧) 镇域经济作为最基层的综合性经济,是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壮大镇域经济,是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支撑。16日,记者了解到,2013年德州市城镇化率47.74%,形成生态农业、工业经济、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特色产业等五种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
  德州市2000年城镇化率28.19%,2013年城镇化率增至47.74%。各乡镇各寻突破口,逐渐形成生态农业、工业经济、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特色产业等五种主导型产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是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种植、发展农业与延伸产业链条紧密结合,实现了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德城区黄河涯镇作为典型,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建成馨秋现代农业示范园、万亩桃园和奥德曼葡萄酒庄等农业观光园。
  德州市发展工业经济的乡镇较多,以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培植为重点,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农民逐步向产业工人转变。比较典型的如武城鲁权屯镇、老城镇,乐陵杨安镇,夏津宋楼镇、宁津柴胡店镇、时集镇,平原前曹镇,齐河潘店镇等。
  文化旅游是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造别有特色的风情小镇。比较典型的如武城四女寺镇,依托四女寺风景区打造全国最大的孝文化传播基地,此外还有夏津苏留庄镇,旅游综合收入超2亿元。
  发展商贸物流的乡镇一般区位和交通条件较好,比较典型的如禹城十里望回族镇,与禹城市区一河之隔,南距济南50公里,北距德州45公里,定位于商贸新区,集聚了山东国际商贸港一期、中仁物流保税仓库、农村交通物流分拨中心等重点项目。
  发展特色产业的乡镇不追求大工业、大门类,而求特、求专、求精,从细分行业、细分产品入手,无论是农产品深加工,还是小商品生产,走差异化、集聚化、链条化发展路子,形成镇域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比较典型的如庆云崔口镇,主攻低压电器和体育器材两大产业,两大产业集群年产值占全镇总产值的90%。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