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秋千趣事
2014年04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梁辰

  秋千,古代多写作“鞦韆”,既是名词,指一种大型玩具、运动器械;也是动词,指戏秋千活动。秋千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在狩猎、采集等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嬉戏活动,后传入中原。秋千在南北朝时期由宫廷传到民间,唐以后大为盛行,今天仍然很常见,被很多人所喜爱。
  中国古代人们做秋千游戏有着特定的时间。比如有在春节的,就是现在的立春日;也有在上元节的,就是现在的元宵节;还有在上巳节的,一般在每年的三月三。不过最常见的还是在寒食节和清明节。在我们家乡海阳、莱阳、莱西一带则是清明节里打秋千,记忆中,那桃花盛开的季节人们扶老携幼玩秋千的情景是清明节里最抢眼的画面。
  其实,秋千场上是女人的天下。那些被苦日子折腾的灰头土脸女人们,难得有机会放下家里的永远也忙不完的家务,聚到一起热闹一会,所以那时候所表现出的兴奋热情简直无法形容。就连平时矜持自敛的新媳妇们也出来了,记得宝莲嫂子刚刚过门,她穿着火红的石榴夹袄,在她的几个妯娌的撺掇之下上了秋千,大家一声喊就把她高高地抛了出去,在一阵惊诧和欢愉的喊声中,她一下子就飘成了天边的火烧云。
  最好看的是我的邻居凤姑,她是一个长的极水灵的女子,留着当时最时兴的长长发辫,她是在栓哥半哄半劝拉上秋千的,大家都知道他们俩人正在谈恋爱,赶马车的栓哥小心地调整好两个人的角度,双手紧紧地与凤姑十指相扣,他像一个老练的驾船工一样,慢慢摇荡起来,一下、两下、三下……由慢到快,在底下人们羡慕的目光中抛得越来越远,凤姑娇嗔地叫喊着,面色红润如桃花,简直就像天使下凡的仙女!
  只可惜后来仙女并没有嫁给穷赶车的栓哥,她爹妈给她找了一个杀猪的,据说,那家人很有钱。孤身一人的栓哥从此远离家乡,至今没有音讯。
  除了这一段有些伤感的插曲,清明的秋千,带给我们更多的说不尽的快乐。
  南园七奶奶外号叫张大脚,她是最喜欢玩打秋千了,她带着儿媳。孙女们一大帮,大家众星捧月一般把老人家扶上了秋千,老太太起初是坐着的,后来玩得起了兴,她居然站起来了——可就在她飞得最高,老人家进入飘飘欲仙的境界时,她的搭腰裤子脱落了,那时候的乡下人不穿内裤的……就在众人的一阵手足无措的慌乱中,七奶奶不慌不忙着了地,一边拎着裤子,一边镇静地说:嚷什么?这大好的天,谁不想出来晒晒阳阳?
  就这样,一起极其严重的走光事件,让七奶奶现挂的一个“包袱”,就抖过去了,打秋千的特殊日子,一切都为了热闹,一切都不过分。
  当然,玩秋千更多的是小孩,他们乘着大人们为自己架构的小秋千,像小鸟一样被大人们推出去,越来越高、越来越远。如同他们未来的人生,在父母的呵护加油和喝彩声中,飞向自己的天空。
  只是如今几乎都是空壳的乡村,已经早就见不到节日秋千的风景了。当然,我们丢失的岂只是一种打秋千的游戏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