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说剪纸
2014年04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顾朋泉

  在旧时的农耕社会,牛、马、驴等大型牲畜对农业的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胶东一带“清明节”也有“驴生日”和“饭牛”之说。故民间有农谚:“打一千骂一万,忘不了清明吃干饭。”这里所说的“干饭”指的是“高粱米干饭”,俗称“胡黍米干饭”,亦有小米干饭。一般在清明当天,家家都要蒸上一锅“高粱米饭”或是“小米干饭”,等干饭做好要吃之前,先要盛一碗喂家中牲畜,以犒赏他们长年的辛劳,这天所有的牲畜都不准使役,也不准打骂,值此之时传统的民间剪纸艺人们还会剪“牧牛图”即小孩骑在牛背上,手舞皮鞭,拟放牛的场景,贴于窗户之上。
  清明节又是扫墓祭祀祖先(胶东俗称上坟、上茔)的日子,“上坟”就离不开“纸钱”,在《新唐书·王玙传》中载:“汉以来,葬丧皆有瘗(yi)钱,后世里俗稍以钱寓钱为鬼事。”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诗中描述:“乌啼雀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萧萧暮雨人归去。”清明扫墓用“纸钱”到了唐朝已比较盛行,“纸钱”分为两种:一种为挂的纸钱,即为葬俗中的幡,民间称之为“吊钱”,近似引路幡,用白纸剪成竖长条连串的铜钱形状;另一种则是用黄纸剪成单个如铜钱样式的剪纸。焚烧或置于坟头,并用石头压实。
  清明时节,此时正值候鸟燕子迁徙归来之际,成双成对,出入堂前屋檐之下,多受于文人雅士所青睐,诗人们把它比作“春天”的象征,常出现于古诗词之中,如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燕子又是东方夷人(胶东人)的先祖少昊族群的图腾,每当春暖花开,燕归之时,人们总认为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胶东一带的民间艺人则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借以红纸剪出“春燕”俗称“清明燕”,贴于窗户。而今我们依然还能够看到少数的胶东民居中,清明之时贴“清明燕”窗花的习俗。
  清明节的剪纸,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装饰,而更多的人们想借此来表现春光的美好,惜春之情的传达,时事的变迁,抒发今朝夕往的情感,以及故人的离别之苦。燕子也不仅仅是“燕子”,而是成为了民族的象征,融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