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风筝飞
2014年04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烟生

  清明时节,天气暖和了,滨海广场上放风筝的人多了。那蝴蝶式风筝好像春天花园里翩翩起舞的蝴蝶,那蜻蜓式风筝真如夏天碧绿池塘点水游乐的蜻蜓,那喜鹊式风筝使人想起穿行于梅花丛中的花喜鹊,最有趣的是5米长的飞龙风筝,昂首抬头,自如遨游,舒展腾飞的胸怀。那些式样各异的风筝,在蔚蓝的天空竞相斗技,翻飞翱翔,尽情抒写热爱生活的序曲。放风筝的不是爷爷领着孙子,就是爸爸领着女儿,欢声笑语在广场追逐激荡。望着这些飘舞的风筝,不由得想起童年放风筝的情景。
  我们那时的风筝可没这样气派。那时的家长,整天为生计所累,哪有闲情逸致带孩子玩风筝,更没有闲钱买风筝供我们玩耍。要拥有自己的风筝,必须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凑齐材料,自己制作。
  制作风筝,需要扎骨架用的竹篾子、糊竹篾子的宣纸和放风筝的拴线。要备齐这些材料,需经过好长的筹备阶段:竹篾子是到建筑工地和工人师傅死乞白赖要一段废弃的毛竹,回家自己用刀劈成的,糊风筝的纸要找已写完毛笔字的宣纸大仿本。最难办的是拴风筝的线,要想让妈妈或奶奶拿出一角钱,买一个缠着棉线的线圈来给你玩风筝,那可是痴心妄想。
  无奈,小伙伴们各自回家偷偷地绕一段线来,“合资”拼凑而成,那线的颜色往往是你家的一段红线,我家的一段黑线,他家的一段蓝线,拼接在一起。采办的浆糊任务,一般都由女孩子完成,悄悄溜进邮局在贴邮票的浆糊瓶里挑一些就逃。即便被捉住,叔叔阿姨也不会太难为小姑娘。
  风筝制作的关键是打“三角线”,风筝放得高不高,全凭“三角线”的角度打得准不准,这是技术活,必须由担任孩子头的男孩子负责调整。等他眯起一只眼,左端祥、右扫描说“好了”,小伙伴们再擎着风筝到宽阔的地方放飞。放风筝时,一般看清风向后,先把线松到三米到四米之间,让风筝平躺在地上,然后,拉线抖两下,兜起风来,赶快跑几步,边跑边抖线,如果感到手中的线很有力,可再松一段线,这样一边抖线,一边放线,放到放到十五米以上,风筝就稳在空中了。这时,手中的线,还要不停地抖动,待到拉着十分有力,风筝就算放起来了。
  当我们制作的风筝升上蓝天时,大家望着飞翔的风筝,欢呼雀跃,仿佛童年的心也长了翅膀。不要说,自己拉着线,在那里放飞,有多么洋洋得意了,即便是做个“小喽啰”,在别人放的时候,捧着风筝,帮助孩子头“老大哥”跑两步,那种乐滋滋的劲头,也是难以笔墨形容的。于是,“老大哥”把拴风筝的线圈,依次从你的手,传到他的手,大家轮流享受着牵扯风筝的欢乐。古书上说,放风筝时,扯线的孩子仰头注视着空中的风筝,旁边的孩子也仰头注视空中的风筝,这种游戏可泻内热,对身体健康很有意义。不过,我们那时不懂这些养生道理。
  风筝在天空飘着,还要注意风向的变化,千万不能让它在空中失去平衡,那样一翻身,就会突然坠下来,收线都来不及。当时我们经常一边拍手,一边高唱的一首儿歌“风筝飘,风筝飘,不会放,手艺孬,一个跟头往下掉。”就是嘲笑那些不会放风筝的人。
  风筝制作如此不易,放飞起来格外小心,如果风筝断了线,过街穿巷也要把它追回来,真有不追到天涯海角决不罢休的气魄。有时,看到别人的风筝断了线,也会舍命去撵。那时,孩子们之间通行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则,断了线的风筝,谁抢到手就是谁的。为捞一个断线风筝,因爬树、上墙、越沟、攀房,磕破膝盖、擦破了脸的事常常发生,回到家里或因挂破裤子,或因偷用家里的棉线被发觉而挨顿臭揍,那更是常有的事,但从不后悔。
  当年的风筝制作家,如今已作爸爸妈妈了,有的甚至已作爷爷或奶奶,他们可以慷慨地为子孙买价格昂贵的玩具了,至于买一只风筝更不在话下,唯独很少有人会手把手教孩子尝尝自己动手制作风筝的乐趣。
  童年的风筝系着我们向往的梦。后来,读到一位诗人咏“风筝”的诗:“用手制作的心,用线牵着的云……”我认为写得太妙了,确实就是那时心灵真实的写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