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子头村翰墨池的由来
2014年06月17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普集镇池子头村高氏宗祠西侧有一个古泉池,名叫翰墨池。该泉池名来自清朝咸丰九年的刻石,后一直称呼至今。
在泉池定名的前后还有很多故事。先从村名“池子头”说起,该村原名叫作“平柳园”,住户有安、潘等姓。明朝永乐年间,高姓移民由河北枣强张秀屯迁来居住,安、潘两姓无后,香火失传。因村民的水源地在村西黄石湾泉子,于是开采村西“西山子”砂石将石湾扩修成石砌水池,村因池名,遂称池子头。但因池壁陡直,迄今村人依旧称泉池为“池子崖(yai)”
该泉池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8米,东西宽约22米,水深4米左右,水面积856平方米。池壁为砂石砌垒,东岸修以石凳栏杆,作防护之用兼有供人休息的功能;池壁下四周有宽约0.5米的石台环绕,泉池东南角有一供人上下的石砌台阶。清道光年间《章丘县志——今治图考》标识为:“砚池”。大清道光二十年由成瓘主持编纂的《济南府志》亦称之为“砚池泉”。由“砚池泉”的名字猜想:当时应是文人雅士常聚泉边,洗砚赋诗,挥毫劲书,切磋学问的地方。
至大清咸丰九年孟夏,由高允执铁笔、高其祯题,合庄公立的刻石“翰墨池”镶嵌在泉池西壁上,字体书写大方,遒劲有力。亦有传说当时池中曾涌出乌水如墨,故名“翰墨池”(“墨”在章丘方言中,读作mei),但从“砚池泉”“翰墨池”二泉名看,泉边应该是文人墨客常聚之地。
“翰墨池”泉源来自村东南、南部厚且多空隙的石灰岩(青石山)、焦宝石以及煤层缝隙中的水。村西北、北部是坚硬的岩浆岩,因此泉水成因应与趵突泉、百脉泉等名泉成因类似。昔日水盛时,泉水从池底如珍珠般上涌,历落可数,池中蓄养鲤鱼,水面青萍浮动。夏季日暮,文人墨客、乡人多聚集泉边纳凉。旧时池南有整石凿成井口的官井,为附近村民的水源地;池北有溢水的涵洞,流出的泉水浇灌村北良田后汇入村北的东巴漏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因村庄附近多有矿井开采焦宝石、煤炭,致使泉脉遭到破坏,泉水绝迹,现泉池已久旱干涸了。
山东技师学院 高广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