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东昌葫芦文化产业发展的“前世今生”
从二分葫芦地到3亿元大产业
2014年10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见证当代东昌葫芦发展的现堂邑镇史志办主任孙树贵,在本报编辑部向记者讲述东昌葫芦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杨淑君                                           
  1986年到2008年,是孙树贵任东昌府区堂邑镇文化站站长的23年,也是当代东昌葫芦从萌芽到产业化发展的23年。从堂邑村民父女俩种着玩,到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到只有2分地的葫芦种植地,到年产值3亿元的文化产业,他几乎亲历和见证了当代东昌葫芦发展的每一个“大事件”。17日,第八届葫芦文化艺术节刚刚开场,现任堂邑镇史志办主任的孙树贵来到本报编辑部,将东昌葫芦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缘起】 父女俩因爱好种了二分葫芦
  东昌葫芦,又称蝈蝈葫芦、蛐蛐葫芦,通常指柚子葫芦。东昌雕刻葫芦工艺,古已有之。民间最认同宋代宫廷艺人王和尚告老还乡而首创的说法,回到现在的东昌府区,因当地盛产葫芦而在其上雕刻精美图案养蛐蛐,此为首创。史载明清时期,因京杭大运河繁荣而达鼎盛。之后又经历代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文革前后,开始衰落。
  1987年,也就是孙树贵任东昌府区堂邑镇文化站站长的第二年,擅刻葫芦的堂邑镇村民周村泽和他的女儿,因爱好种了二分地的葫芦。葫芦收获后,他在圆葫芦上刻上八仙人,带了两包到现在的聊城大学、当时的聊城师范学院门口去卖。没想到被两个美国教授看中了,当即按照10美元一个的价格买走了6个。过了没多久,这两个美国教授又辗转到堂邑镇路庄找到周村泽,又以同样的价格买走了两个。
  这件事极大地鼓舞了周村泽种植葫芦的热情,他走街串巷去卖雕刻好的葫芦。渐渐地,周围的人都知道他种葫芦,自己种了葫芦也纷纷送给他,让他雕刻。在这个时候,孙树贵也在自己的苹果园里种了几十棵葫芦,他将收获的两塑料袋葫芦也送给了周村泽。
  实际上,当时周村泽的葫芦并不是那么好卖,他带着葫芦辛苦地走街串巷,但受益并不高,只是因为爱好,他仍然坚持种葫芦。
【觉醒】 亚腰葫芦“入驻”堂邑
  此前,堂邑大都是圆形葫芦品种。上世纪八十年代,堂邑镇乔庄村村民袁昌明从外地带回几十粒亚腰葫芦的种子。乔庄村和路庄村前后相邻,他种出葫芦之后,将种子送给了周村泽。
  也是在这个时期,原籍堂邑的中国当代漫画大家韩羽回到家乡,与好友同学相聚。当时,在村民张清华家吃饭时,谈到他对葫芦的情有独钟以及葫芦的发展历史。他回想起文革前种葫芦的很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曾经远销全国各地。在被称作民间工艺品之前,葫芦雕刻一直被人们叫做“玩意儿”,所以后来有一个阶段种植葫芦被看做是“不务正业”、“小资产化”,所以当时人们对种植葫芦还存在很深的芥蒂。
  韩羽和自己的同学朋友们越聊越酣,越聊越发现葫芦发展的机遇就要到来。于是,他鼓励自己的同乡好友说:“种吧!”并专门给张清华写下“葫芦斋”。
  作为当时的堂邑镇文化站站长,孙树贵经常关注葫芦的发展,对于当地的葫芦种植情况更是关心。得知谁家在种葫芦,他都挨个去了解情况,他所作的这些工作更是为之后东昌雕刻葫芦申报国家级非遗打下了基础。“最早是从堂邑镇文化站上报到东昌府区文化部门,由此层层报批。”孙树贵说,最基础最原始的申遗材料就是他和同事们,根据多年的深入了解写就的。
【发展】 两个绘画班年轻人租房烙画
  孙树贵很清楚地记得,1995年,堂邑镇路庄村的郝洪燃和于凤刚从东昌府区农业技术中专绘画班毕业了。这两个年轻人选择了回乡创业。在村里租了两间房,开始了烙画创作。最早他们在宽2米、高1.5米的木板上烙《骏马图》。
  堂邑镇政府的官员们出差,都带上他们的烙画,帮助推销。当地种植葫芦渐多,于是,他们就地取材,将烙画技艺移植到葫芦雕刻上,烙、刻并举,丰富了葫芦雕刻工艺。当地的政府官员们又将他们雕刻的葫芦带到了全国各地。
  渐渐地,他们有了较好的收益,需求的葫芦也多了,办起了葫芦厂。这极大地调动了当地人的种植积极性,村里的年轻人也纷纷到他们的葫芦厂打工。路庄一些老艺人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像郝春林、路福年等一批老艺人加入进来,带年轻人选图案。
  1990年到1995年左右,原聊城市文化局局长、当时任华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的李恒聪,将葫芦带到日本,取得了日本“爱瓢协会”和日本老艺人的喜爱。这让东昌雕刻葫芦走向国际,也引起了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原局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葫芦文化研究发起人游琪女士的注意。她多次到堂邑指导。
  同时,堂邑镇党委政府专门收购葫芦,参加全国的推介会。并由政府出面,为郝洪燃等人解决资金问题。在孙树贵看来,这在当时想都不敢想的。
  1997年至1998年前后,东昌雕刻葫芦由在济南、石家庄等地工作的堂邑人带到全国各地。引起了央视的注意,当时中央电视台栏目组慕名前来,先后五次采访,录制葫芦加工工艺。从此,东昌葫芦的名声在全国叫响。路庄大大小小的葫芦加工厂也从最初的一家发展到20多家。
  孙树贵说,2000年前后,堂邑镇党委政府开始看到葫芦发展的前景,有意将其做成文化产业。尤其是参加了当时在辽宁葫芦岛举办的全国葫芦推介会,发现推介的主要是聊城东昌府区尤其是堂邑镇的葫芦,还有一部分湖北的葫芦。在辽宁召开主要推介东昌葫芦的推介会,这给当时参加推介会的官员们很大的触动。为何不能在聊城当地举办全国葫芦推介会?在这种想法的推动下,游琪女士等一大批专家学者被邀请到聊城,参加如何做好葫芦产业发展的讨论和研讨,并提出了很多中肯意见。
  同时,当地政府部门全面扶持葫芦产业发展,历届领导班子都有专人分管,甚至作为政府业绩来抓。
  孙树贵记得,随着葫芦种植面积的扩大,枯萎病、白粉病等病变也开始增多,堂邑党委政府专门邀请聊城市、甚至山东省农科院的专家进行“会诊”,并举办葫芦种植培训班,帮助村民种植葫芦。
  经过多方努力,2007年,终于在堂邑镇政府和东昌府区文化宣传部门的主导下,在堂邑镇举办了首届中国(聊城)葫芦文化艺术推介会,至刚刚落幕的这届,聊城已连续举办了八届。
  现在的葫芦加工的种类发展到异形葫芦、雕刻葫芦和烙花葫芦三大类,加工工艺有针刻、雕刻、烙画、彩绘、镂空等10余种。东昌府区葫芦种植总面积达6000多亩,年产葫芦6000万个,占全国份额的60%,本地种植基地集中在堂邑镇、梁水镇、闫寺办事处等,外地开发的种植基地主要在新疆。东昌府区葫芦种植加工销售企业360余家,从业人员近3000人,加工量占全国的60%以上,年销售额近3亿元。东昌葫芦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出口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众多专家、学者,还将就东昌葫芦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种植指导、工艺技艺、产品研发、销售指导等展开专题研究。现在的东昌葫芦正在高速发展的路上越走越远。
【规模化】 年产量占全国六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