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说外行话,不少刚履职陪审员在法庭上不敢开口
陪审工作需更多专业人才参与
2014年11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人民陪审员李国芝在庭审现场听取当事人陈述。                    本报通讯员 胡卿 摄
     与参审率相对应的是陪审员在庭审中的贡献度。“从整体来说,陪审员的素养仍然不能满足需要,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的情况虽然较以往有所改观,但目前仍然存在。”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人事处处长戚发俊说,希望能有更多有专业特长的人士参与到人民陪审员的队伍中。

“实战”约20次才有信心开口
  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人事处处长戚发俊说,人民陪审员不像法官一样拥有专业背景,因而在庭审时,部分陪审员很少向当事人提问,或者有时不提问,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是法律素养的欠缺及怕出错的心理。
  多数刚刚履职的人民陪审员都怀有这样的心情。“一开始就是学习的阶段,在法庭上张口不能说行外话,因此往往把自己的想法留下来,等庭后再与法官交流。”张店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李国芝从今年3月份开始“上岗”,凭借着每月约10次的参审频率,她花费了两个月才有信心在法庭上开口。多数用功的陪审员,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学习后,其参审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每个人的参审率参差不齐。
淄博陪审员中专业人才占近四分之一
  在淄博当前的人民陪审员队伍中,有着某方面专业背景如医疗、心理、工商、教育等的人民陪审员已不在少数。据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曾经做出的一份陪审员情况结构分析,在目前的793名陪审员中,本身为工商业从业者或者医生、教师等专业技术者的陪审员已达到195名,接近四分之一。
  有一些医疗纠纷案件的审理,“法官本身都很专业,但涉及医疗纠纷,也都会问我们的意见。”张店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关宏建曾经是张店区中医院医务科科长,有着多年处理医疗纠纷的工作背景,在法院处理该类型案件中,时常充当顾问的角色。
  “我们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人民陪审员的队伍中,在很多涉及经济纠纷、医疗纠纷等需要专业知识的案件中,这些领域的专家可以给法官提出很多建议。”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人事处处长戚发俊表示。

每次参与陪审仅有30-60元交通补贴
  陪审员的待遇补贴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据了解,目前淄博市陪审员参与陪审只有30-60元/次的交通补贴,“有些距离较远的陪审员有时需要倒贴钱,长时间的公益性质的工作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戚发俊介绍说,在全省范围内,淄博虽然较其他地区为高,但对于很多距离法院较远的陪审员来说,一次陪审往往要占用半天到一天的时间,刚开始可能并不在乎较低的补贴,可每个陪审员都有5年的任期,如何坚持下去保持这份积极性,便不得不考虑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的问题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