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太侔
第二排中间为冯沅君,其右手为高亨,其左手为陆侃如。
□郭同文
1953年9月,著名先秦文学家、文字训诂学家高亨教授应聘来到了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他的到来使山大古典文学重镇力量更加强大,于是,人们把这里的五位国学名师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黄公渚并称“五岳”。“五岳”来山大任教,有先有后,但都与赵太侔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赵太侔(1889-1968)是戏曲家、教育家,曾于1932年-1936年和1946年-1949年两度山东大学校长,是山东大学奠基人之一。他求贤若渴,十分重视聘请高水平的学者到大学任教,认为:“有高水平的教师,才有高水平的大学。”在上世纪30年代初,他与杨振声一起,聘请了一批全国一流教授到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任教。当时杨振声为校长,他为教务长,带领全校师生开创了山东大学第一个辉煌时期。1932年7月,杨振声去职,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9月,赵太侔出任校长,更加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使这个辉煌时期得到延续和发展。
1933年,萧涤非先生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经恩师黄节教授力荐,赵太侔亲自审查了萧涤非的毕业论文《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决定聘为中文系讲师。来校后,萧涤非以此论文为基础改编为上课讲义,赵太侔有时还亲临听课,对于这位只有27岁的青年讲师的讲授十分满意。1934年,他聘请了黄公渚先生来校任教授(还让他兼任过系主任)。黄公渚当时只有34岁,但赵太侔对他已久闻大名,此时黄先生已是著名古文献家、版本目录学家,并享有诗、书、画“三绝”之誉。
在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立山大内迁,不久奉命停办。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次出任校长。他上任后便千方百计聘请了许多一流学者和科学家到校任教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这时候他聘请了萧涤非、黄公渚、冯沅君、陆侃如来校任教授。这四位教授的聘书都是他亲笔填写,又附上求贤若渴的亲笔信。
原来冯沅君、陆侃如之前在东北大学任教授,赵太侔先让在京的原校长杨振声写信给他们,谈了赵太侔校长、杨向奎教授(兼任文史系主任)如何欢迎他们来。然后赵太侔给他们寄出了聘书和情深意切的信函,冯、陆先生接到聘书后,不久便辞去了在东北大学的教授职务,来到了山东大学。于是中文系的师资力量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除了有冯沅君、陆侃如、萧涤非、黄公渚等著名文学史家之外,还有我国新文学开拓者之一著名作家王统照、经学家兼史学家杨向奎、哲学家兼史学家赵纪彬和汉语文学家殷焕先、考古学家兼美术史家丁山等,身为校长的赵太侔还在文史系兼任戏剧课。
1953年,经陆侃如(此时已是山东大学副校长,分管文科教学)、冯沅君(此时为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引荐,华岗校长同意,发聘书请高亨教授来山大任教,高亨接到聘书后辞去了吉林师范专科学校教授职务,欣喜地来到青岛,这时的山东大学正在华岗校长(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副校长童第周(著名生物学家,我国实验胚胎学奠基人)、陆侃如(著名文学史家、国学大师)带领下,进入了第二个辉煌时期,学校环境优美,图书资料丰富齐备,师资力量强大,尤其是文科更是名师如林,学术气氛浓郁,高亨来到这里真有如归的感觉。笔者是这年入学,高先生给我们上了第一课,他说:“你们是山大新同学,我是山大新老师,我们一起来到了美丽的新家园。”他在一次座谈会上说:“我到来山大,应感谢陆、冯先生的引荐和华校长的信任,还要感谢前任校长赵太侔,是他先聘请了陆、冯先生,才有现在的引荐。”
这样冯、陆、高、萧、黄五峰并列,称为“五岳”。不过到了1958年秋,山大搬迁到济南,黄先生因病长期留青(在青指导研究生),1964年不幸去世。这时,山大只有冯、陆、高、萧四大古典文学研究高峰了。黄先生因病留青、逝世过早和其他种种原因,其盛名逐渐湮没了,作为“五岳”之一的黄公渚先生(笔者1957年8月毕业留校任教,曾做过他的助教,与他合开《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课),这位早在上世纪30年代已是著名学者和教授的一代名师,今天已很少有人知道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