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甲午战争的碑、馆、塔
2014年12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北洋海军忠魂碑
   □陶遵臣
  威海市环翠区(即威海卫)系甲午战争纪念地,清朝政府北洋海军提督署的所在地,被英殖民主义者强租了32年的威海卫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南京)将英国租占区域连同威海卫城划为威海卫行政区,设威海卫管理公署隶属国民政府行政院,特设威海卫为“直辖市”。
  直辖威海卫给威海带来了极大的收益,突出表现在建立城市体制由旧式军事城堡向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转变,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沿海城市功能。然而,至今鲜有人知道,因甲午战争,威海卫拥有了一脉相承的“碑”、“馆”、“塔”。
  北洋海军忠魂碑位于威海城区东部,刘公岛北洋海军提督署北山冈上。1988年,威海市人民政府为纪念清代北洋海军成军一百周年(1888~1988年)而建,故名。1989年5月落成,碑呈六棱形,高30米。碑身两侧凿有浮雕,碑座由石岛红花岗石砌成,碑身由莱州白色大理石贴面。碑文简述了北洋海军成军及中日甲午战争始末。碑矗立于松林之中,远望仿佛一柄巨剑刺向蓝天,象征着中华民族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勇气和决心。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建于1985年3月21日,馆址设在威海市刘公岛北洋海军提督署(俗称水师衙门亦称海军公所,是目前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高级军事衙门),1994年甲午战争百年之际,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该馆亲题馆名。博物馆现在开放的参观景点有提督署、龙王庙、丁汝昌寓所、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水师学堂、东泓炮台、公所后炮台、旗顶山炮台,总面积达十多万平方米。目前,馆内藏有历史照片1000多幅,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文物资料200多件,打捞舰船文物300多件。其中济远舰双主炮为当今海内外所仅有,堪称“镇馆之宝”。
  收回威海卫纪念塔,作为英国租借威海卫这一段历史的缩影,已经成为威海市重要的人文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见证。1930年10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和平收回威海卫主权。这是中国第一次通过谈判收回租借地,为纪念这一重要外交成果,威海卫管理公署决定在庆祝威海卫收回一周年之际,修建收回威海卫纪念塔以示纪念。收回威海卫纪念塔位于威海市中心的威海港北三角花园(又名鲸园)内。该塔1931年10月1日落成,塔身用45块莱州大理石组成,塔基用花岗岩垒成三层台阶,周围护以石柱、铁链。塔高9.75米(32英尺),意在永志威海卫被英国统治32年(1898~1930)。其形呈三棱,一则表示中英友好,希望两国间其他一切不平等条约均如威海卫之早日解决;二则遵奉“三民主义”,修明市政;三则追念甲午诸先烈。塔正面上部镌刻“收回威海卫纪念塔”八个魏碑体金字,系当时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签字人)题写。下部三面分别刻《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三民主义》、《收回威海卫纪念塔记》等文。当时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专员徐祖善积极倡导组织建塔,并撰写《收回成海卫纪念塔记》。纪念塔建成后,曾为当时“新威海八景”之一,“撑天拔地,为商埠之伟观焉”(《威海卫指南》语)。2010年,在威海卫回归祖国70周年前夕,收回威海卫纪念塔进行了整修,如今塔身的字迹被用金粉重描,焕然一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