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进城,寒风中守候四小时
——记者体验-10℃下的卖菜人
2014年12月0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顾客正在检查扈守亮的蘑菇。
扈守亮(左)和老主顾交谈。
文/片 本报见习记者 李云云 刘慧
2日,凌晨四点的商河县城还处于沉睡状态。但此时的富东农贸批发市场里已灯光闪烁,陆续有商贩开始摆摊,前来卖蘑菇的扈守亮只是其中一个。每天他都要凌晨四点起床到市场卖蘑菇,早上送孩子上学,白天还要在地里种蘑菇。周而复始,生活的艰辛在他的身上留下了岁月的烙印,但是他说自己活得很有干劲。
凌晨三点多就要起床赶早市
当大家还没来得及适应冬天的节奏时,2日早上的气温已经降到了-10℃左右。扈守亮将他的300多斤蘑菇从车上卸下来以后,额头上已经冒起了“白汽”。他一边搓着手,一边对记者说:“今天太冷了,都没有人,搁前几天,这时早有人来买了。”
扈守亮的摊位在进富东农贸批发市场的入口处,正好是个“风口”,“呼呼”的北风吹着,不一会儿,蘑菇就结了一层冰。他告诉记者,蘑菇是1日下午摘的,2日凌晨三点多,蘑菇才装车运进城。他今天要把这三百斤蘑菇批发出去。
王女士是扈守亮当天的第一位客人,看着结冰的蘑菇,他对王女士解释:“王姐,今天天太冷了,蘑菇刚拿出来就结冰,你放心绝对没掺水。”王女士笑着说:“这么多年了,我还不放心你吗,没事,太阳出来就化了。”本应25.8元的蘑菇,扈守亮收了25元钱。他说:“都不容易,他们现在批发完赶集去卖,我这是自家地里长的,多几毛少几毛无所谓。”
王女士走后的很长时间,都没有人前来买蘑菇,扈守亮不停地跺着脚,一个劲地邀请记者去他车里躲一躲。这个朴实的农村汉子笑着说:“你们小姑娘挨不了冻,去车里暖和暖和,我皮糙肉厚,习惯了。”说着他就把手套递给了记者,腼腆地说:“手套挺脏,不过保暖。”记者接过他的手套,发现白色的手套已经洗得泛黄,在手指头部位隐约布满细细的针脚,虽然没见过扈守亮的妻子,不过可以肯定这个农村妇女针线活不错。
价钱高货实在,回头客不少
一声鸡鸣打破了城市的寂静,记者看了看时间,已经是早上五点。一个多小时里,已经有六个顾客买走了他的蘑菇。记者去市场里转了转,发现他家的蘑菇比大车上运来的蘑菇还贵五毛钱,奇怪的是没有一个顾客讨价还价,都是直接结账走人。每来一个客人,扈守亮就借着手电筒的光看秤,他说:“这个不能马虎,不能在秤上欺骗人家。”
顾客刘先生说:“老扈家的蘑菇贵得值,从不掺水,口感好。”扈守亮解释道,他家的蘑菇有名字,叫“润润食用菌”,口感好,直接从大棚里摘来卖,来的都是回头客,要是加水,那是“砸招牌”。
人渐渐多了,半个小时的时间里,蘑菇卖掉了一半。利用空闲的时候,扈守亮说起了他的“创业史”。
1999年,扈守亮开始自学种蘑菇,中间停过一段时间,卖过种子、收过粮食,还走街串巷卖“蜂窝煤”。他揪了揪领子,抹了抹粘在胡子上的露水,说:“都没挣着钱,还是种蘑菇吧!”刚开始卖蘑菇,别人不认可,他就赶集吆喝。有的商贩就故意压低价格,跟他对着干。为了打开市场,他也只能降价销售,“那时候真难。”有一次,蘑菇卖到了每斤两毛钱,忙活了一季,连种子钱都没挣出来。谈到过去,他笑着摆了摆手,说:“都过去了。”
快七点的时候,他的蘑菇所剩无几,只有车里还“藏”着一筐。很多顾客来问蘑菇,他都笑着回绝:“今天没有了,明天早来啊。”这一筐蘑菇,是扈守亮专门给一个顾客留的。他站在风口等了半个小时,才等到顾客。趁等人的空当,他把收的钱数了一遍,100、50、20一张张地放好,剩下的零钱就放在袋子里。他说:“今早不错,卖了700多块钱。”此刻他的声音已经冻得发颤。
卖完蘑菇 还得回家送孩子上学
早晨7点20分,天已经大亮,记者才看清这个农村汉子的模样,个子不高,170cm左右。虽然才30岁,但是眼角的皱纹和头上的白发与实际年纪不符,看着要老一些,没来得及刮掉的胡子,略显沧桑。他不好意思地说:“本来打算请你俩去吃商河的老豆腐,可是我得赶紧回家送孩子上学,不然就迟到了。”记者了解到,扈守亮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今年16岁上初三,小儿子9岁上二年级。在他的眼里,孩子上学是头等大事。
扈守亮9岁的时候没有了母亲,父亲又做爹又做妈将他拉扯大,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上学读书了。他说:“上学是我一直的梦想,既然我实现不了,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像我一样。”对于孩子,扈守亮充满了内疚,每天3点起床卖蘑菇,回家后装袋、配料,下午摘蘑菇,晚上还得在大棚里烧锅炉,控制棚内温度和湿度,照顾孩子的时间很少,基本上都是爷爷在照顾,不过令他欣慰的是,孩子很懂事。
扈守亮准备回家,车发动了三四遍都没有成功。他指着仪表盘上的数字说:“跑了5万多公里路,浑身都是毛病,天冷了就不好打火,等哪天挣够了钱换辆新的,现在还是孩子上学重要。”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