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那些当年的退伍兵!
2014年12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见习记者 李云云
  每年都有大量的军人离开部队,走向各行各业,在新的岗位上开始自己新的生活,他们眼中,退伍是结束,也是开始。近日,记者就采访了几名已经退伍的人,他们或创办了公司,或当上了村支书,但在他们心里,部队的生活仍是难忘的经历,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侯佩泉:咱军人永远不会趴下
  1964年出生的侯佩泉1983年在南京空军部队入伍,1986年退伍。退伍接近20年了,侯佩泉说,军营是自己这辈子最难忘的记忆,军队教会了他再苦再难,也绝不能趴下。 
  2010年,他刚开始创建济南绿泉丰园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集资建了60个大棚。由于连续的大风和强降雨,45个大棚倒塌,直接损失200多万。侯佩泉看着刚刚种植的彩椒幼苗被大棚掩盖,在田地里来回踱步,他说:“那是全部的家当。” 
  创业初期,资金链不完善,要想重新建60多个大棚,难!很多人都劝他放弃,他妻子说:“钱都投进去了,总不能再押房子押地。”思考了一晚上,第二天他就出去和朋友借钱,借钱时他只有一句话“我的彩椒倒了,但是我没倒,我要建新棚,接着干。”那段时间,他每天晚上12点看完工地才睡,早晨5点多就起来准备材料,不到一个月,他的新棚就建起来。看着新建的大棚,他说:“我曾经是一个兵,遇到难事,绝不能趴下。”。
  据他回忆,他刚进部队的时候,每次5公里越野都不及格。为此,班长每天都会让他加练,练到最后,只要一喊开始,他就条件反射地开始跑。他说,每次最后一公里都像窒息一样,但是从不敢放弃,因为“坚持”是部队铁打的纪律。看到一批又一批的军人离开军队,侯佩泉说:“当过兵的人,腰杆子要硬,退伍后的生活会有困难,遇事别趴下,要学会坚持。”
李广勇:部队让我长了见识
  37岁的李广勇,是商河县郑路镇高邱站村的村支部书记,1997年的时候在河北石家庄入伍。三年的军旅生活,他说:“当兵三年,部队让我长了见识。” 
  20岁入伍,李广勇说:“我当时就是一个农村娃,连商河县城都没去过几次。”图书馆、资料室、训练场……部队里的一切在他眼中都是新鲜的。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和战友聊天,五湖四海的战友是他的“资料库”。他从温州战友那里打听义乌商品批发,询问福建战友种茶,在德州战友那里学会了养殖。他说:“部队就是个大熔炉,在部队里可以看到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 
  看报纸是李广勇最大的爱好,尤其是关于农业方面的报纸。他说:“退伍后要回到农村老家,来部队才发现自己之前眼界太窄,要多学点知识回家告诉乡亲们。”2002年退伍回家后,他就在家里干起了养殖,现在他的养殖厂有1000多头猪,刚开始养殖时的很多消息还是向德州战友学的。11年,他担任村支部书记,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让我们村里富起来”。他自学种植蔬菜的知识,带领村民们种植蔬菜大棚,采访的前一天他才从济南学习回来,他高兴地说:“这次我学会了怎样通过调节棚内温度提高产量。”
  提到部队,他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他常说:“如果没有部队,我可能还是那个穷小子,是部队让我长了见识。”
张强:忘记荣誉,从零开始
  三个优秀士兵,一个优秀学兵嘉奖,一个个人一等功,一个集体二等功……这些荣誉都是张强在部队获得的。1986年出生的他,2003年入伍。就在即将退伍的那一年,他参加了一次这辈子都不能忘记的任务“汶川救援”。谈到这次经历,张强说:“那是一段血与泪的历史,经历过生死,才能懂得活着多好。” 
  部队领导将汶川救援的消息告诉张强时,他啥都没想,只问了领导“啥时候出发”。上车后他才告诉父母自己去执行任务,并没有明说去汶川救援。救援中,他的主要任务是护送记者和群众,余震中陨石不停地坠落,一次护送过程中,他用身体为一位小女孩挡住了陨石,石头重重砸在他的背上,他却一直安慰吓傻了的小孩。他说:“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军人都应该冲在最前面。” 
  在张强抗震救灾期间,他的爷爷不幸去世。因为有任务在身,张强没能回家奔丧,这让他时常感到愧疚和遗憾。他说,爷爷一直最疼爱自己,绝不会怪自己。 
  在张强的眼中,无论之前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在脱下军装的那一刻都自动归零。在新的岗位上,他还是一名“职场新人”。在工作中,会有竞争压力,为人处世都需要不断学习。所以,他很少和别人讲起他在部队里的荣誉,他说:“荣誉已经是过去式,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要成长得还有很多很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