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窦名村中无窦姓
2014年12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近日,笔者采风,无意中来到了商河县城滨河路以西、气象局以南的一个小村,见村路口竖着的地名碑上深深地刻着“窦家”两个正楷的大字,内心徒然一阵高兴,心说:“哟,是自家爷们的村,进去看看。”
  不想,进了村与村民们一聊,结果令我大跌眼镜。该窦家村中有王、何、许、侯、楚、宋等六个姓氏,近二百口人,竟然没有一个姓窦的。我好奇兼不解地追问其因,大家纷纷摇头说:“这个,还真不知道。”于是,笔者开玩笑地对他们说:“既然全村没有一个姓窦的,那就别叫‘窦家’了,换个村名吧。”这时,大家又呵呵一笑问:“谁能换得了呀?” 
  第二天,带着这个疑问,我拨通了商河县史志办的电话,向有关工作人员咨询起此事,这才得到了答案。原来,明朝时,这个村叫“双庙村”,因村东西两头各有一座庙而得名。后来,据说有一年发大水,不知从哪里冲来一口大钟(此钟“文革”期间被毁了),正好落在两庙的中间,而且钟上铸有一个大大的“窦”字,从此,这个村就改名为“窦家”了。
  无独有偶,在南京江宁青龙山脚下也有一个窦家村,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以采石凿石刻石为生,现如今全村有2000多口人,同样无一姓窦。有史料记载,该窦家村四周就是青龙山山系,在村子东面有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洞穴,常常流出泉水,景观很美,闻名遐迩。为此,人们就以“孔洞”的雅字“窦”给村子冠了名。 
  还有一说,称明朝朱元璋大兴石刻,来自五湖四海的石匠聚集到这里形成了一个石匠村,后取名“窦村”。不过,这里的“窦”字实际上是南京方言中“斗”字,是拼合、靠近、聚集的意思。 
  在汉语中,“窦”字的本义是“孔,洞”,窦姓就起源于此。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寒浞怕相跟他争夺天下,于公元前1976年派儿子浇率兵将其击杀,慌乱中,已怀孕在身的相的后妃有仍缗自一墙窦(洞)中逃脱,并于次年四月初五生下了相的遗腹子,取名少康。后来,少康复国中兴,灭掉了寒浞。为纪念母亲“逃出自窦”留下根苗的史实,少康便让他的小儿子龙(字仲原)姓“窦”,把原来的名字姒龙改为窦龙,这便是窦姓的来历。有资料表明,目前全国窦氏人口约有225万人,全国除西藏外,其余省市都有窦氏聚落,其中山东、河南较多,而山东是全国窦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省份。很显然,彼“窦”非此“窦”,与姓氏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窦名村两个特殊的个例。 
  由此,我再次领略了五千年华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既被无数的典籍史书传承着,亦被无数的名胜古迹、人名地名、姓氏传说、传统节日等承载着,远比那些舶来的洋文化悠远、深邃,而又妙趣横生、丰富多彩。我们应该把弘扬国学与汲取洋学之精华完美地结合起来,既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悖祖忘典,让中国梦绽放出更加美丽绚烂的光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