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起,“科学”号西太平洋探海山
昨日起航,中科院海洋所自主研发的保真取样器随航首秀
2014年12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科学号”驶离码头。 本报记者 张晓鹏 摄
     本报12月3日讯(记者 陈之焕) 3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从奥帆中心码头起航,赴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执行中科院海洋先导科技专项科学考察任务。此次科考,中科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保真取样器等设备也将随航首秀。
  3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从青岛奥帆中心码头起航,赴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执行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科技专项“深海海洋环境与特殊生态系统”科学考察任务。
  除了深海潜器ROV外,“科学”号上多了几个新型设备,包括巨型采泥器、多管取样器、阿氏网、保真取样器等,此次科考,它们将进行“处女秀”。中科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李铁刚介绍,保真取样器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制,通过保真取样器提取的深海生物等来到地面将保持压力、热力等环境因素不变,使得生物维持原样,有利于更好地研究深海海洋系统。此外,巨型采泥器可便于采取海底泥沙,阿氏网则用来采取海底大型底系生物样品,这些先进设备均是首次跟随“科学”号远航。
  据了解,此次科考将对雅浦海山区靶定的海山进行系统性调查,完成生态大断面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综合观测与取样,以及靶定海山及临近海域物理化学环境、近海底地质环境和生物生态群落原位观测和取样。科考团队还将对生态大断面和靶定海山的生物多样性特点、生态系统基本结构特征开展多学科综合调查与研究。
  西太平洋海底地质过程非常活跃,发育了全球70%以上的弧后盆地,也是全球海山系统分布最为集中的海域,海洋物质和能量交换更加复杂,蕴藏巨量的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铁锰结壳资源,也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中心。
  航次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海洋所李超伦研究员介绍,此次进行的西太平洋深海海山系统的矿产、生物资源探测研究,将填补我国在该区域深海海洋科学的研究空白,是拓展和发掘国家战略性海洋资源的长远需求,将有力推动我国深海大洋研究能力和技术水平。
  “科学”号本次科学考察计划航期73天,分两个航段,预计将于明年2月15日返回青岛。
 相关链接 
全球约有三万座海山
  海山(又称海底山)是指在各大洋中高出海底不小于千米的比较孤立的锥形山峰或山峰群,是洋底上具有明显隆起的地貌单元,它的形成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构造意义,典型的海山由死火山形成,由1000至4000米的海底突出。海山通常也是大洋渔场所在地及生物多样性区域,进行海山生态系统结构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海山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
  全球约有30000个海山,60%以上分布在太平洋,尤以北纬30°与南纬30°之间的热带太平洋地区最为密集,包括中太平洋海山群、威克海山群、麦哲伦海山链、翁通爪哇海台、卡罗琳海山链、莱恩群岛、马尼希基海脊、夏威夷海山链、帝王海岭和赫斯海隆等,但人类探索过的只有324座。
  随科考船远航的巨型采泥器。 本报记者 张晓鹏 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