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拳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勤启进校“收徒”
20多家学校特色课上学打拳
2014年12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近日,新泰市徐家拳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徐家拳第十代传承人,徐勤启将徐家拳传统拳法与现代养生需求相结合,继承和发扬徐家拳。11年间,他义务授徒一万多,全国有20多万人在练习徐家拳。

徐家拳入选 第四批国家非遗
  17日,记者来到新泰文学艺术联合会见到了徐勤启,他精神矍铄,不像50岁的人。
  作为徐家拳第十代传承人,五六岁就跟爷爷徐敏德、父亲徐志银习武。
  19岁时,徐勤启在部队服役时担任武术教官,向官兵传授徐家拳,培养了300多名武术教员,还两次荣立三等功。
  记者环顾一周,办公室张贴着他到全国各地比赛及授课的照片,桌子上的报纸详细记录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徐勤启说,11月11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就有徐家拳。
  “国家级非遗申报程序特别复杂,我们从去年第三批非遗申请时就开始准备,图像资料、理论体系、历史渊源等信息都需要详细收集整理,为了这次申请不断修改完善资料。”徐勤启说,经过一年多准备,终于申请成功。
起源于雍正年间 已走过280多年
  当谈起徐家拳的历史,徐勤启立刻来了精神侃侃而谈,他说,徐家拳发源于新泰青云街道通济村徐氏家族,由雍正年间徐氏高祖徐盛才所创。第六代传人徐花葶,清咸丰年间被封为武庠生,因抗敌有功,清政府赏赐他亮蓝顶戴大花翎。
  “当时的徐家拳主要是重视实战型,发扬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徐勤启说,徐家拳拳术和器械独具特色,在吸收中国南北派功夫精华的基础上,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形成了稳、准、狠的基本特征。既有北派功夫出拳快、发力重的特色,又具南派功夫轻灵、迅猛的特点,手法繁多、快捷实用,具有鲜明表演性、艺术性、实践性和观赏性。
  徐家拳从初创、形成、发展至今的漫漫岁月,已走过280多年春秋,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武术。
  “为了将老祖宗传下来的艺术发扬广大,让周围百姓受益,从爷爷这代开始,徐家拳不仅传授本族成员,还广泛传授给全村及周边的村民进行练习。打破了以前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桎梏。”徐勤启说,爷爷那个年代,可谓是徐家拳鼎盛时期,做完农活,大家在场院里就开始相互切磋,当时他虽然只有五六岁,但是练拳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11年里义务教过一万多学生
  徐家拳到了他父亲徐志银这一代,大约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传统武术遇到了一些发展瓶颈,家族中的很多人开始去做生意,徐家拳也失去了往日辉煌。
  “从2007年、2008年,徐家拳被泰安市和新泰市两级政府公布为两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直至今日,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徐家拳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政府重视与支持。”徐勤启说,徐家拳就这样被重新挖掘出来。
  今年12岁的毕玉玺是青云一中七年级学生,也是徐勤启的得意弟子,学习徐家拳已经五年。“小时候身体不好,爸爸把我带到罗马广场锻炼,正好看到徐老师正在练拳,就跟着徐老师学起了徐家拳。”毕玉玺说,学习徐家拳后感到身体健壮了,骨头里也有那种硬气,要好好练习徐家拳,将徐家拳继续发扬出去。
  在新泰,像毕玉玺一样被徐勤启义务教过的学生不只一个。11年里,徐勤启在新泰燕鸣希望小学、金斗中学建立培训基地、徐家拳义务传承基地,20多家学校特色课上学打徐家拳,义务教过一万多学生。还定期到清华大学义务授拳,其弟子遍布北京、上海、南京、济南、青岛、泰安等十多个城市,还曾赴新加坡、香港等地进行拳术交流。
现代徐家拳适合不同人养生
  “为了进一步丰富徐家拳文化内涵,我和儿子将莲花山‘天成观音’这一古老传说与现代文明结合,并联系徐家拳文化,设计了寓意平安吉祥的莲花吉祥宝剑。”徐勤启说,这一设计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专利,及发明创造实用新型专利,成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徐勤启说,以前这种拳法攻击性、防守型,实战型较强,现在将徐家拳的传统拳法与现代艺术性、表演性和强身健体的养生性需求结合,老年人可以慢打,青年人可以快打,适合不同人的养生需要。
  徐勤启说,2010年创建徐家拳网站,通过网络将徐家拳教授给更多的人。在全国大约有20多万人练习徐家拳。下一步,徐家拳将成为更多中小学校体育课特色课程,由学校体育老师传授给学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