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焦虑症不能“病急乱开药”
2015年02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红杰

  前些日子,四川达州出了这么条消息,官方宣称该市自1月份以来“持续不散的雾霾”应归咎于当地人对熏制腊肉的偏爱,并开始了大力整治。然而记者的深入调查却发现,当地雾霾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污染”,而“重中之重”就是临近主城区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达钢。
  实际上,达钢对达州的空气影响,早已是从官方到民间的一块“心病”,但转型、搬迁等措施喊了多年,仍没有一点进展。老大难动不了,环保重任又不能忽视,只能挑腊肉这个“软柿子”捏了。我们之所以常看到官方抛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致霾主因,比如厨房油烟、露天烧烤等,多数都是同样的原因。
  “避重就轻”背后,反映的是环保部门的一种焦虑感。面对严峻的治污形式,必然要有所作为,但很多时候,越是主要污染源越难以治理改变。像达钢这样的企业,几乎各地都有,治理改造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其中也包括一些高污染企业,对地方经济贡献颇大,也就有了“岿然不动”的资本。很多时候,环保部门即便拥有了执法权,也难改弱势地位,排污企业把监查人员关在门外的情况,在新闻报道中已屡见不鲜了。
  所以就有了治理腊肉的那一幕。要说腊肉对大气污染一点没有贡献,那是不讲科学,炒菜做饭甚至是室外抽一根烟,都贡献了PM2.5。但这些污染源明显都是极其次要的,就算通过全力整治实现了“根除”,恐怕对大气环境也起不到什么明显作用。这是最简单的道理,普通老百姓都懂,掌握科学仪器和专业知识的环保部门不可能不知道。从这个角度来看,整治腊肉的行为就变得好解释了,典型的“病急乱开药”——有枣没枣先打三杆子,出台措施先把熏腊肉管起来,说不定还真能有点作用,就算确实起不到效果,至少也能告诉公众和上级,我们努力了。
  让环保部门左右为难的,显然还是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选择了前者。于是,环保部门不得不将眼睛盯在居民的炒菜锅、熏肉台上。这样做非但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还造成了群众的对立情绪。
  所以说,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环境状态,就得抓住牛鼻子,找到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也不是环保部门一个部门的事,地方政府需要从整体上转变发展的思路,减少干扰环保工作的掣肘因素。唯有如此,才是真正重视环境保护。
  (作者为本报经济新闻中心记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