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基层 播种希望
——省教育志愿者在郓城开展“送教下乡”大型公益活动侧记
2015年02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音乐教学技能培训。
  ◥学员们在认真练歌。
     文/片 本报通讯员 李英 李士栋

  2014年9月份开始,在省教育志愿者“送教下乡”的平台上,200多名家、名师,将教育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与燃烧的火种,深深地烙印在了郓城县527名基层教师的心底。通过“送教下乡”这一举措,提高了基层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为优秀教师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促使他们更快成长。
省教育厅>>打造特色公益品牌
  郓城县是“送教下乡”项目的首个受援地,郓城地处鲁西南,是教育大县,由于经济欠发达,与先进县市相比,郓城部分地区在教育理念、办学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郓城县县长刘文林说:“我县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英语、音乐等学科教学专业水平不高。”
  2014年9月5日,由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和齐鲁晚报共同举办的“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教育志愿者分会成立暨启动‘送教下乡’活动电视会议”举行。“要追求‘一个梦想’,倡导‘两种精神’,实现‘三个愿景’,打造具有山东特色、具有教育行业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在山东省教育志愿者分会成立仪式上,省教育厅厅长左敏与即将去郓城服务的教育志愿者们共勉。 
  追求“一个梦想”,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倡导“两种精神”,就是要把奉献精神和专业精神写进教育志愿者的心灵。实现“三个愿景”,就是要围绕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教师敬业乐业、家长社会满意三个目标来设计和开展系列志愿服务行动。
  山东省教育志愿者分会成立开启了山东教育志愿服务的新篇章。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公益人士投身到支教的大潮中,到农村一线,给乡村的教育带去活力。目前,我省登记在册的志愿者有500多万人,建立志愿服务站6.7万个,志愿服务基地5万多个,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发展迅猛。
  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以“坚持服务教育,服务教师,弘扬教师奉献、友爱、互助、发展的职业精神,展示新时期人民教师优秀品质,树立教师自尊、自爱的良好形象,激励广大教师立德树人”为宗旨,2014年7月开始,发起了在全省范围内招募教师志愿者的行动,得到全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响应,1383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踊跃报名。教育志愿者以“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为口号。立志将志愿服务活动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全力打造具有山东特色和教育行业特色的社会公益品牌。
  2014年9月13日,首批教育志愿者开始分批到郓城县南城中学,对全县小学英语教师和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师开展为期一年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学科能力培训”志愿服务活动。
  ▲舞姿培训。
教师志愿者>>在历练中教学相长
  “在这里,崇高不再模糊,她有一个名字,就叫志愿服务。
  在这里,奉献不再抽象,她们互相约定,周末咱来支教。
  在这里,差距不再朦胧,英语发音舞蹈键盘,许多都得从零开始。
  在这里,希望不再遥远,支教老师的本领与热诚,已开始在孩子们心中融化。”
  ——摘自张志勇《有一种崇高叫志愿服务——写给在郓城支教的老师们》
  1月17日,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赶到郓城县看望参加农村艺术和英语教师培训的志愿者老师,下午观看了学员们的学习成果汇报演出。看完演出,张志勇深有感触地说:“整个汇报演出两个小时,自始自终,我的心被这些可爱的教育志愿者们所感动。在这里,我又一次发现了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奉献。”
  据了解,参加此次志愿活动的教育志愿者来自省内各地,相比于教学设施等“硬件”,师资“软件”是重中之重。教育志愿者“送教下乡”,主要是利用专业知识启发当地老师,与当地老师交流心得,对当地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帮助。截至目前,第一次“送课下乡”活动的九期课程已全部结束。培训课程为英语、音乐等乡村学校较为薄弱的学科。其中,音乐课程分为声乐、舞蹈、乐理、键盘模块。在第一次送课之前,教育志愿者对乡村老师进行了前测,并根据前测结果分层次教学。
  半年来,来自全省各地的教育志愿者们,牺牲周末休息时间,有的志愿者需要倒两三次车,最后到济南汇合,跟着大巴车一起奔赴郓城。由于培训是周六举行,头一天晚上就要到达郓城,在旅馆内,志愿者们没有时间闲聊,晚上就开始了集体备课,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授最多的知识。这些老师有的来自高校,有的来自山东各地中小学,尽管各自的工作单位不同,但他们有几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基本上都是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具有较长教龄、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的老师,即使这样,他们依然一丝不苟、毫不懈怠,努力做到尽善尽美。
  “我本身就在济南郊区学校支教,农村孩子对音乐的渴望我非常了解,我去郓城和老师们一起上课学习,目的是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技能,其实初衷都是为了学生。”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的冯康老师说。他认为,基层教师最需要实践指导,最需要创新教学,在传授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不光给他们“输血”,还要教他们如何“造血”。
  在授课现场,有很多年龄大的乡村教师,他们根本没学过英语专业,只是由于学校需要才当起了英语老师。他们一边自学,一边当老师,很多英语单词发音不标准。济宁兴隆矿校教师闫爱玲老师说:“我们送课下乡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有不少年过五十岁的老师还在认真的学习,他们非常谦虚,让我很受感动。”
  面对这些各个年龄段的学员,支教老师们一视同仁,和蔼可亲。在英语教室,老师们带领着学员们认真朗读单词,一遍又一遍纠正着学员们的发音,毫不懈怠,并没有因为一次又一次重复而感无聊,反而更有耐心,因为她们知道自己所承担的责任。  
  在闫爱玲看来,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无疑是对正能量价值观的积极构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需要建立起一定的信仰、价值体系,公益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家发展的过程中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平台。”此次活动中,闫爱玲讲的是英语教育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却获得了不同以往的心理感受,她也希望更多的社会组织、有社会责任心的媒体能行动起来,在公益的旗帜下,为教育改革发展做些实实在在的好事。
基层学员>>面对学生更有信心了
  “每一次的省送课培训,我都是在充实与感动中度过的。省志愿者有着一流的教学水平和经验,他们分组、分批,进行手把手式的帮扶,把所学毫无吝啬的一一传授,而我们自感知识的匮乏,因此特别珍惜每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每次上他们的课,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每一节课下来,我们的本子上、脑子里都有沉甸甸的收获……”刘艳丽是郓城县张营中学的一名音乐老师,半年的教师培训,让她收获颇丰。她在日记中的这些话也道出了每位教师学员的心声。 
  刘艳丽在农村教了近10年音乐,也参加过不少教师培训,但这种与专家一对一讲解、手把手授课的活动她还是第一次参与。培训两周进行一次,刘艳丽从最初的“怕上课”变成了“盼上课”。尽管上午8点半才开始上课,她都提前半个小时来到教室,复习老师上节课教授的内容。虽然只有一天时间,但思路豁然开朗,感觉自己平时积累的一些朦胧的想法,似乎一下子和专家的思路对接上了。 
  “田华老师时而用幽默、诙谐的语气缓解大家的紧张情绪,时而用略带严肃的语言,督促大家认真规范到位。舞蹈老师总能让那些难做的舞蹈动作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每个人心中无不敬佩这位亲切却又不乏严肃的老大姐。”郭屯镇中心幼儿园老师王艳芳说。
  郓城县水堡小学的语文老师段于淼也参加了培训。尽管她没教过音乐,但是由于学校缺乏音乐老师,她就参加了培训,因此,“外行”的她听课格外认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她全部做了笔记,有不懂的地方,她就请教老师,她说:“志愿者老师们都很负责,而且专业知识确实很强,他们从基础教起,在音调、重音等不足的地方不厌其烦地示范,奉献精神让我们很受感动。”
  参训的每个学员心里都憋着一股劲,迫不及待地将所学运用于教学。如今,学员们教课更有信心了,教学方法也更灵活了,得到知识雨露的孩子们的笑脸也更灿烂了。
  “送教下乡公益活动,是一次培训活动,也是一次传播爱的活动,对改善郓城教育现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希望省教育学会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更好的教育。”郓城县教育局局长吕端方说。 
  名师走进基层,播种希望的火种。正如省教育厅副副长张志勇所说,要让深邃的教育思维,领先的教育理念,骄人的教育成果,像粒粒饱含希望的种子一样,在郓城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山东郓城,注定是一个崇高的起点。从这里开始,我们将在公益的旗帜下,以爱为载体,在传播教育火种的康庄大道上,披荆斩棘,奋力向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