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压力的应是不愿“亮家底”的
2015年02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把家庭情况摆在公众面前,是一种愿意接受监督的自信表现。要想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就需要形成这样一种争相“亮家底”的氛围,让那些不愿“亮家底”的官员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

 评论员观察 娄士强
  1月21日,广东10位地级市和省直单位的党委(党组)书记,向广东省纪委四次全会作述责述廉述德报告,并接受台下50多名省纪委委员评议。多位厅级“一把手”亮出家底、晒配偶及子女从业情况,并喊出“向我看齐”。
  这样的细节经媒体报道呈现在公众面前,也就有了公示的意味。把家庭情况摆在公众面前,是一种愿意接受监督的自信表现。要想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就需要形成这样一种争相“亮家底”的氛围,让那些不愿“亮家底”的官员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压力。
  一直以来,密切联系群众就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官员“亮家底”就是拉近与群众距离的有效方式。要想达到心连心的状态,哪有把家庭情况藏着掖着的道理?尤其那些与群众直接接触的基层官员,总是搞得神神秘秘,还怎么跟群众交朋友?群众对于官员“亮家底”是欢迎的,愿意“交底”的官员,才能赢得信任。
  现在确实也有不少官员在公开场合“亮家底”,这种行为当然值得肯定,只不过,很多时候“亮”得表面化。按理说,官员的家底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只要不存在以权谋私的情况,没有必要搞“保密工作”。遮遮掩掩或是半遮半掩,反映的其实还是老问题,官员们对于公示家底心存忌惮,担心当了出头鸟,成了异类。还记得广州政协副秘书长范青松公开表示愿做“财产公开申报第一人”的时候,就有不少人批评他“坏了官场规矩”。
  这种风气影响的是整个领导干部队伍的公信力,让清清白白的官员也背了黑锅,成了被怀疑的对象。所以说,现在就需要培养这样一种氛围,让“亮家底”成为风气,把别人不“亮”我也不“亮”,转为别人都“亮”我得跟上。而且,要把“亮家底”做到实处,尽可能扩大公开的范围,不做表面文章。
  近些年一些地方试点新任干部财产公示,是“亮家底”的突破口,正全面铺开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也使各级官员逐步适应了这种公开透明。事实上,一些中央领导早就通过媒体向公众展示了自己的家庭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示范、一种导向。只不过,还有相当数量的官员没能跟上,没认识到敢于“亮家底”是大势所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