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环境赶上城市美了”
鄄城乡村文明行动成效显著,生产发展了、乡风文明了、村容整洁了
2015年02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村子美了,农民乐了。图为一年轻妇女带着孩子在村里休闲广场上玩耍。
     文/本报记者 景佳 张建丽 董梦婕 
片/本报记者 邓兴宇 

  眼下,一场前所未有的乡村文明行动在鄄城大地展开。近日,记者走进鄄城县探访发现,该县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将乡村文明行动这篇大文章做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为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文明建设做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农村环境大改变  城乡环卫一体化让乡村美起来
  记者来到鄄城县郑营镇韩屯村时,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正在吃零食,吃完随手把包装袋扔进了路边垃圾桶。放眼望去,整个村庄的道路宽敞而洁净。
  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优化群众人居环境,是乡村文明行动的首要任务。2013年下半年起,鄄城县全民动员,全党发动,户户参与,人人动手,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了大清扫大清理大清运活动,一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人民战争”全面铺开。
  回想起刚开始的农村垃圾清运,郑营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杜群印象深刻。“最初,只能挨家挨户地讲道理。”他坦言,多少年来农村难有收集、处理垃圾的先例,村民们常年积累的生活习惯很难一下子适应和转变。几乎没有人愿意清理自家堆放在路边的杂物。
  “老百姓会过,旧家什即使不用了,也不舍得扔。”杜群对此表示理解,并专门想了个点子。指导村民把旧家什卖给回收站换成钱,实在不愿意卖或者暂时卖不掉的,全部编上编号,整理在指定区域,谁家的东西一找就能找到,可算解除了大家伙的后顾之忧。后来栽种绿化树时,两大卡车小黄杨送来,村民们男女老少齐上阵,三两天就全部栽种好了。
  通过清理乱贴乱画,整治乱搭乱建,全面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大清理大清运活动彻底清除了农村长期积存的“三堆”。为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全县在各乡镇确定了首批试点示范村,以点带面引导。
  鄄城县城管局局长曹洪峰说,按照“村集、乡运、县处理”的模式,全县建成较为完善的“统一保洁村庄、统一清运处理垃圾”的城乡环卫格局。2014年全年,共进场生活垃圾53352余吨,无害化处理52658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98.7%。

  农民素质大提升   “文明”渗透进村民的一言一行
  文明的言行,随着乡村文明行动的开展,在鄄城的每个村庄生根发芽。目前,鄄城1090个自然村全部设立了“善行义举四德榜”,并开设了“道德大讲堂”。“四德榜”上榜的都是村民推选出来的各类道德模范,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用身边的人感化周边的人。同时,村委会与有赡养老年人义务的家庭签订《孝老爱亲责任书》,签订率达到90%以上。
  古泉办事处辛桥村78岁的好儿媳桑秀英,近半个世纪如一日的照顾多位老人,如今依然精心伺候着百岁的公公和偏瘫的80岁丈夫,被传为美谈。周围的邻居也都跟着她学。如今,鄄城十佳孝星、好婆婆、好儿媳、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新农村、新生活已成为鄄城农村文明的新亮点。
  老百姓的文娱生活越来越丰富。目前,该县439个行政村全部建有文化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文艺活动道具和设备,农村组建秧歌队和广场舞队535支,去年培训农村文艺骨干500多名,送电影下乡5246场,送戏下乡280余场。韩屯村的一位村民笑着说,他们村光是广场舞的队伍就有3个,大家晚上没事时,都在广场上跳舞比赛,非常热闹。
  陈王街道西曹村的红墙上,画着一些伦理故事。村民曹养伦说,以前邻里之间一点小事往往就会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现在大家都会自觉,也懂得相互谦让。类似的转变并不只是在一个村子里发生,点点滴滴的“文明渗透”让鄄城老百姓开始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素质在无形中渐渐提升。
  57岁的曹养申是西曹村保洁员。他告诉记者刚从事这份工作时,走不了几步,一个垃圾手推车就能被装满。如今走完一条街,垃圾也就一小把,他用手比划。“我们都是教育小孙子要把垃圾扔进垃圾桶。”一位大妈如是说,“我们村环境快跟城市美了,村民的好习惯就这样慢慢养成了。”
  拉长农村产业链   全力打造乡村文明“升级版”
  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鄄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正光认为,乡村文明行动的开展,除了能改变农村环境和提高农民素质之外,还将带动农民开动脑筋干事创业发展经济。
  前曹村村委主任曹养中介绍,村里有100多亩沙河荒地出租出去,对方每年按照每亩1500斤小麦进行补偿,他们将这部分费用用来维护乡村文明行动的成果。常庄村村党支部书记武茂喜则感慨村集体收入的欠缺,下一步打算好好发展一下村集体经济,目前该村已经规划拿出200多亩村里的公共用地,建鱼塘,尝试建一个垂钓生态园。
  为提升群众的科技素质,鄄城县广泛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活动。去年共举办活动200多场次,培训农村妇女5.8万人次,每人都掌握一到两项致富技术,提高她们的“身价”和致富的含金量。
  鄄城县还把开展乡村文明行动与旅游业相结合,全力打造旅游升级版。古泉街道胡窑村抓住群众种植桃树的传统,打造以“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为主要模式的“农家乐”,完善餐饮、住宿设施,拉长产业链条。并注重挖掘桃木文化,举办“桃花节”、发展桃木饰品加工,建设成生态旅游特色村。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曹氏庄园、与雷泽水库相邻的王堂等5个山东旅游特色村相继诞生,开辟出村民发家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