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杰 于伟
启动“两金行动”、全面铺开蓼河三期治理、获得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第一名……硕果2016,济宁高新区用实力证明了区域价值、凭磁力加速了动能转换、用活力换取了发展空间、以魅力叫响了圣地智谷、靠潜力获得上级支持、用能力赢得了认可信任。
我们的腰杆更硬了
2016年,济宁高新区的经济指标持续领先,营业总收入266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51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1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9亿美元。
启动“金水行动”和“金暖行动”,持续向实体经济输血近15亿元,用好惠新一号基金,通过企业发展融资合作联盟解决过桥资金6.5亿元。
我们的家底更实了
“6+7”产业集群茁壮成长,8个产业区域领先优势明显。
13个专业园区、12个产业处、17家区属公司等新主体竞相发力,新签约项目216个,创历史新高。
新开工项目78个,总投资338.8亿元,新投资项目48个,总投资188.2亿元。
高新技术产值占比44.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全面打开“一园多区”布局,推动17个行业公共平台开放运营,国家科技孵化器达到三家,10家重创空间获得国家备案,总量列全省国家高新区前三位。
我们的颜值更高了
产城融合步伐加快,构建一心三轴城市发展框架,以打通海川路为突破口,南部启动蓼河成片区开发,北部启动吟龙计划,拉开再建一个科技新城的大幕。
全面铺开蓼河三期治理、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示范项目建设。北外环东延、泗河开发等提前完成年度任务,着力解决“大班额”问题,规划学校改扩建16所。从群众身边着手建设智慧城市,建成智慧社区3个,实现主要户外公共场所wifi覆盖。
我们的口碑更好了
建设联合行政审批试验先行区,塑造“高新特快”效能品牌。
收集社情民意,主动回应引导,《智谷舆情》建立起百姓与政府的桥梁。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启动先进党组织经验交流、优秀共产党员表态承诺、优秀党务工作者辅导报告等系列活动。创新推行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常态化工作办法,开展巡察全覆盖工作,推动作风建设不断深化。
我们的面子更足了
在济宁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一等奖,经济指标、民生指标均列第一,这是济宁高新区自参加该项考核以来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
在全省国家级高新区中省内调度的9项主要指标有7项位居前两位。
持续亮相发声,相继举办中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等高层峰会。
首届圣地智谷音乐节激情唱响,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认可。
我们的里子更厚了
2016年济宁高新区实施“素质提升六大工程、专项整治五大行动”,文化广场、健身广场全域覆盖,市民文明素养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获批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区创建单位、国家级检测检验示范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版权保护示范园区等省级以上名片142项,管委机关成功获批市级文明单位。
启动“小改造、大畅通”工程,实施“百花遍地”和“百里绿道”行动,积水点整治初步促成“小雨不湿鞋、大雨能通行、暴雨不淹车”目标。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技术评估。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全线升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作用显现。广播电视站成功获批。
率先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探索“1+N”联动扶贫模式,扶贫标准超过省线要求。社保、医保、低保和困难群众救助、大病救助标准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都在持续提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