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是泰山独特的文化符号,是泰山精神的一部分。挑山工伴随着中国历史走到今天,经历了产生、延续和辉煌。但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化机械的不断出现,挑山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在消失,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在泰山,“挑山工”又称为“担山工”、“担泰山”,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泰山地区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因古人对大山和天帝的信仰崇拜,常在泰山顶上借泰山之高以祭天。据史书记载,先秦时就有七十二代君主封泰山之说,其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明君清帝等12位帝王,都以不同的形式祭祀过泰山。他们为宣扬“君权神授”,便大兴土木,刻石纪功。而历代皇帝的祭祀用品,泰山上的建设材料,临时或长期居住在山上的人所需要的一切物品都是靠人挑上去的,这就形成了“挑山工”这一职业,至今仍无可完全取代。
随着封禅大典的兴起,泰山宗教也相继发祥。道家僧侣在泰山创寺建庙,传经布道,遂使泰山古刹掩映,宫观林立。继而儒家学者、文人墨客也纷至沓来,留下了浩如烟海的颂岱诗文和大量碑刻。从泰城通天街到泰山极顶,这条长达十几公里的南北中轴线上,古建筑星罗棋布,从山下到山上,110余处的宫、观、祠、亭、坊、楼、阁、塔、桥等各式建筑,让人们坚贞不渝的营造了上千年,被称为世界文明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泰山古建筑在彪炳着文化,也在延展着文化。泰山上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梁都见证着挑山工的辛劳。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泰山大规模建设现代化设施,工程量之大在泰山历史上空前绝后。泰山上有名的“挑夫队”就有8家,挑山工一度多达三四百人。小到一包方便面、一瓶矿泉水,大到庙宇的维修、宾馆的建设、卫星信号传输设备、缆车索道的大型工程建设,挑山工们总有干不完的活。泰山主峰海拔1545米,从山脚的红门到最高处的玉皇顶全程7.3公里,石阶6000多级,挑山工每天都要挑着100多斤货物至少往返一次。搬运那些不能拆开的大件时,通常需要十几人,乃至几十人一起往上抬。这是挑山工最辉煌的时期。
随着泰山风景区建设的逐步完善,尤其是2003年从桃花源到北天街货运索道的建成,成批的货品已不再依赖挑山工了。挑山工们只能做些碎活,一般是等到货物用客运索道或者汽车拉到中天门,他们再从中天门往上面的零散地点挑,每天从中天门景区到泰山山顶两个来回。活儿越来越少,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无奈的离开了泰山另找出路。目前,泰山上的挑山工仅剩十五六位,普遍年龄偏大,大多数都在五十岁左右,最年轻的也近四十岁了,挑山工“后继无人”的窘况已经持续了近10年,现存的挑山工有可能就是最后一代了。
为了留存和传承泰山挑山工精神,人们用各自的视角关注着这个正在消失的群体。2011年山东泰安大唐影视有限公司出品了讲述泰山挑山工真实生活的纪录片《云上的人》;2013年底著名作家冯骥才再次拜访泰山挑山工,并为他们做了口述史,随后出版了《泰山挑山工纪事》;2014年初泰山景区面向全国征集具有泰山挑山工民俗文化特征的各类展品,用来筹建泰山挑山工民俗博物馆;2017年春节期间,山东电视台制作的《记住乡愁:大津口--脚踏实地 勇于担当》在央视播出,讲述了在“挑山工”的故乡发生的一个个动人故事。
作者:王润红 王润岭 刘鹏
单位:泰山管委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