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县劳店镇潘家村:
从落后村到先进村的完美蜕变
2014年04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滨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崔洪刚(左一)与村民一起种树,绿化村庄。 (资料图)
  史旭东(右)和肖国松(左)告诉记者,墙上贴满了宣传画的便民中心是大家平时最喜欢来的地方。         本报记者 王晓霜 摄
  “村里环境这么好,我也不打算去县城买房子了。”村民路德明站在自家盖的二层小楼前面笑着说。         本报记者 王晓霜 摄
  肉牛养殖场已完成主体工程。
     2013年7月30日,滨州市启动市委常委带头“扶弱解困,联村为民”活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阳信县劳店镇潘家村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来的脏乱差落后村变成了如今的生态文明先进村,由原来的“光棍村”变成了如今的“抢手村”,由原来的矛盾村变成了如今的幸福指数最高村……这些都得益于滨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崔洪刚以及派驻的市民宗局民族科科长肖国松、市审计局审计举报服务中心主任史旭东组成的驻村工作组的大力支持和帮扶。
  本报记者 王晓霜 郗运红 本报见习记者 孙秀峰

初来潘家村:清理三遍,才依稀看清道路
再看潘家村:不去县城买房,自己动手盖
蜕变背后:驻村工作组务实、清廉作风让村民心服口服
  要致富先修路。这两天,记者来到潘家村时一路畅通无阻,村里三横三纵道路错落有致,每家每户门前都是高标准的水泥路。新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潘家村便民服务中心整齐敞亮。可就在一年前,这里的道路还都是泥路,道路上堆满了杂草、垃圾等,真可谓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出了门就能看到公路,却要转到别的村才能出去。因为村庄与公路之间隔了一条水沟,而沟上没有桥,多年来村民们只好到邻村西街村或者东街村‘借道’出行,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说起原来潘家村的状况,村主任潘树森一直摇头,“我们村就位于劳店镇政府南邻,就因为一沟之隔,没能分享到镇驻地发展带来的机遇,村民出行和村庄发展都受到影响。”
  “刚来的时候连条像样的路都看不到。”史旭东说,当时村子里的环境很差,路边全是杂草,柴火堆,垃圾及简易厕所,能走的主干道也就一米宽的土路,如果遇到下雨天,那就变成了“泥水路”,连走路都走不了,更别说通车了。“我刚来时正好下雨,开着车刚进村,车轮就陷在了泥水里,怎么也开不出了,后来找来了四、五个大汉才把车子推出来。”
  让史旭东印象最深的就是“脏乱差”,他们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村民最迫切的要求就是修路、改善村居环境。确定帮扶方案后立即筹集资金着手开始工作。“这是最难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对老百姓交付的第一张答卷。毫不夸张地说,村里的路两边都是杂草垃圾等‘三大堆’,那都不叫道路,清理了3遍才能看清楚。”按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标准,工作组开始了修路工作,一共修建村内“三纵三横”主次干路共1800米及7条街巷路500余米,全部采用水泥砼路面,使每家每户走上了高标准的水泥路。并在修路的同时,结合村庄实际情况,将进出村的“必行路”村庄东面与西面的东、西街村一并修通,做到“帮扶一个村,三个村受益”,真正的实现了村村通。
  值得一提的,村支部书记潘海涛主动拿出了5000元钱。村内63岁的老党员潘宝骏说:“我一辈子都没走上水泥路,我能出多少力就出多少力,这点钱不多,但是我的一片心意。”说完就放下500元,并说“哪里需要出力干活的,只管叫一声!”在他的带头下,其他村民也都你1000,他500、200元的积极捐款。工作组成员受此感动,也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用于道路建设。
  “以前我们村可以说是阳信县最穷最落后的一个村,不光环境差、路难走,关键是丢人啊,一说潘家的,别人都笑话我们穷。现在可好了,有领导的帮扶,我们村可以说是阳信县最好的村子了。”今年45岁的劳宝英说起村子的现状一脸自豪。
  据了解,她的家人都在县里打工,以前儿子一个月甚至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现在村里好了,儿子一两天就回家一次。“老百姓都很高兴,潘家村由原来的脏乱差落后村变成了如今的生态文明先进村。以前年轻人都不回家,基本和个“空壳村”一样,现在年轻人也都经常回家了,晚上、周末去“便民服务中心”打打球,看看报纸,很好啊。原来的时候,一下雨,水都积在院子里,排水很差。我家还好点,我邻居他是出不了门,门口就是泥窝。”
  “要不是领导们帮扶,我这房子就不盖了,我早去阳信县城买房子住了。”60岁的路德明指着自家正在施工的房屋对记者说。他原本想在县城里买套大房子,自从村子大变样之后,家里人都不想在县里买房子了,就拿出一辈子的积蓄在村里盖一个自己喜欢的二层楼房。“我以前承包过地,种过经济作物、梨树,也养过羊、养过鸭……可以说啥都干过,干了20年都没有发家致富。自从领导们来了之后,我们村完全变了样。给我们修路、修排水沟、按路灯、绿化、建活动场所,如果他们不来我们村还是以前一样穷,以前我们村是有名的光棍村,很多人娶不上媳妇,都不愿意来我们村。现在可幸福了,我这盖房子的工人都是十几个村子来的,他们都羡慕我们。我跟他们说,这房子得盖好,我要在这个房子里给小儿子娶媳妇,抱孙子。”路德明说。
  改善村庄环境,不仅是修路问题,村庄的排水排污、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等问题也都一并解决。同时,史旭东他们也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增加群众的集体经济收入,在村子里有养殖肉牛能手及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与村两委班子沟通和党员群众交流,决定在村子里建设一处肉牛养殖场,将村子里的养殖户全部集中到养牛场,按户分栏饲养,初期免费提供养牛场地,随着规模扩大,建立合作社,统一管理,以增加村民收入与集体收入。潘树森说,“到时候,村内养牛的村民可足不出村养殖挣钱,村内农闲时的闲置劳力可足不出村打工挣钱。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外村也可以来,那时候我们就富了。”
  “现在我们村的路很通畅,别说下雨,就是闭着眼睛都不会撞了。除此之外,现在还有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室、健身活动广场等为主的‘便民活动中心’。村民们都很满意,矛盾也没有了,笑容天天挂在脸上,现在是幸福指数最高的村了。”潘树森颇有感慨地说。
  滨州市委、市政府扶民爱民的政策,使潘家村由又脏又乱又穷又差的“空壳村”变成了现在邻村人人羡慕的生态文明村。从2013年8月到现在,崔市长多次来村调研指导工作。史旭东介绍,今年3月26日崔市长来到潘家村驻村蹲点调研,在村里走访调研,到达住处时已是晚上9:30。“那时市长并没有马上休息,而是召集我们开了一次座谈会,”让史旭东最感动的就是市长务实的作风,“当天晚上开完会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但是第二天早上,崔市长很早就起床了,并在村里及田间地头调研视察。市长在潘家村住的3天时间里,走访群众20多户,召开了大大小小会议16次。并走访调研了其他十多个村及企业。”
  史旭东表示,自2013年8月1日他们来到潘家村之后,时刻以村内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与老百姓一起吃住,与村班子一起扎实工作,村民们的亲切感也增加了不少。“现在村民们见了我们都叫我们进家里坐坐,喝杯水,就像对待家人一样。”今年8月1日,史旭东他们就要结束驻村工作,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工作了,“与村民们相处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建立起了很深的感情,已经是一家人了,我们是真心舍不得离开。但是,在另一个岗位上工作,使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更多的群众得到实惠,我们的付出也就值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