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和商贩在“转调”
2014年10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韩适南
  十八大以后,从整个国家层面到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在力促转方式调结构。然而作为商业神经末端的小微企业和小商小贩,其实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这一行动。只不过他们的转调,或许只是从企业名称这种最为基本的形式变化开始的。
  原来的企业起名字的有三多:山寨的多、浅显的多、不注重知识产权的多。从山寨的来讲,有的都成了著名企业,外国有个阿玛尼,中国就有个阿玛×,外国有个匡威,中国就有个×威,还有的是小企业抄大企业的名,有康师傅,就敢有康帅傅;就浅显的来讲,用英文中“胜利”一词音译过来的多,例如名字上冠以“威可特”的多;不注重知识产权的就更多了,中国两所最著名的高校清华、北大,在许多地方,这两个字被镶进了招牌中,北大××公司,清华××医院,不胜枚举。
  现在有了大的变化,就是这“三多”都少了。草根企业家意识的觉醒、自我信心的树立,让这些企业自创的牌子多了;其次是整个社会的受教育水平提升了,浅显的名称也少了,讲内涵、讲历史、讲传统、讲创新、讲个性的多了;三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升,让许多老企业改了名,例如清华改成了青华,但对许多新兴企业,包括门头,也不再屑于拿来主义或者是没文化。
  小微企业除了名称的转调之外,还有一些经营方式的转调。
  当会员卡兴起的时候,一个人兜里恨不能有十多张,最后这些卡都成了累赘。前不久,我去一个小的洗车店洗车,他们也是会员制,但不用卡了,弄一个二维码,你一扫,保存到手机里,以后直接刷码就成。对于商家和消费者双方来说,都是省时省力的事,对整个社会来说,也节约了一张卡的资源。
  前几日去吃饭,一个中年人拿着传单,挨个向行人发放,效果甚微,往里面看,门可罗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旁边的餐厅,弄了微信弄了各种活动,门庭若市。这其实也是一个转调的问题。
  当然,转调并不一定要和新技术挂上钩,但新理念是必不可少的。就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不懂网络,但他们也要求好的服务和产品质量,弄网络营销这样的方式或许效果就不好了,但这并不代表着企业不用转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