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沂蒙红嫂”朱呈镕:
拥军14年认下两千兵儿子
2014年10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她曾经是一名下岗职工,一路创业一路助人,14年来成了临沂家喻户晓的“水饺女王”。在救助了无数受困者的同时,她对拥军有了痴迷般的执着:14年来,她跋涉10万多公里、走访139支部队,认了2000多个兵儿子……
  她就是“新时期的沂蒙红嫂”、“最美兵妈妈”朱呈镕。
孤儿士兵赶来临沂看望朱妈妈
  17日上午,在临沂的办公室里,61岁的朱呈镕拉着驻大连某部战士张广奇的手,久久未松。
  20岁的张广奇是专程从部队赶来临沂看望朱呈镕的,这是他们第二次见面,可张广奇说“她就是我的亲妈”。
  张广奇老家在吉林省德惠市。2009年,他的父亲患胃癌去世,两年后,母亲也因卵巢癌离他而去。
  忍受着丧母之痛,张广奇入了伍,一年间拿了二等功等多项荣誉。入伍前,因为给父母治病,家里欠下十几万元外债,部队为他组织了募捐。有感于此,张广奇每月从微薄的津贴中拿出几百元,救助像他一样的孤儿。
  今年中秋节前,正在野外拉练的张广奇突然听到一个喜讯:有位老妈妈要来部队和他认亲。“团政委和我说时,我都不相信是真的,激动得一晚没睡着觉。”
  “我到部队去慰问,听首长说有一名战士是孤儿。孩子不仅训练刻苦,还拿津贴帮助比他更困难的孩子。我就想和他认亲,好让他安心训练。”说起这事,朱呈镕很淡然。
  张广奇回忆,中秋当天,朱妈妈不顾感冒疲惫,陪着他爬了营口的望儿山,一路上说了很多鼓励的话。闲聊中,朱呈镕听说张广奇家还欠着十几万元外债,当即承诺为其偿还。不久,她就将10万元打到了张广奇的账户上。
  说起当时的情景,张广奇眼角湿润:“命运带走了我的亲妈,又送给我一个妈妈。以后,朱妈妈就是我的亲妈。”

最高兴的事是接听兵儿子们的电话
  14年来,像张广奇这样的兵儿子,朱呈镕认了2000多个。
  在吉林鸭绿江畔好五连慰问官兵时,朱呈镕得知四川籍战士张晓峰是个孤儿,便主动对他说,“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妈妈,年底退伍了,就到妈妈那里,我给你安排工作,给你买房子成家。”话没说完,小张一头扎进朱呈镕的怀里哭了。现在,张晓峰已转为士官,他和朱呈镕一直保持着联系。
  朱呈镕的丈夫赵树明说:“她的兵儿子都是在拥军的时候认下的。”每天晚上《新闻联播》结束后,兵儿子们就会打来电话或发来短信问候,“我们就一条一条地看,一个一个地回,有时候嗓子都哑了,但心里还是非常高兴。”
  “每个孩子的事都是我的事。”朱呈镕说,她认下的兵儿子无论训练还是生活、个人还是家庭,遇到事情都会和她唠一唠,她也愿意尽己所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兰陵籍战士王江伟的父亲出了车祸,电话打给朱呈镕,她二话不说就赶到医院探望,还承诺帮忙寻找肇事者;空军某雷达站的官兵营房顶漏水,朱呈镕去慰问时,当即决定出资6万多元重修……
  今年4月,为了解决大龄士兵的婚姻问题,朱呈镕还张罗着举办军营相亲会,她亲自作报告,号召女青年向老一辈红嫂学习。至今,已有26位战士经她牵线找到了意中人。

  “1998年下岗后,我一度很苦恼,就去拜访老红嫂,她们给我讲战争年代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精神鼓励。”朱呈镕说,正是在红嫂精神的鼓舞下,她从经营黄包车出租开始,卖冰糖葫芦,做速冻水饺,一步步创立并壮大了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
  朱呈镕2000年开始逢“八一”“十一”慰问子弟兵,2003年非典发生后,她将1万斤水饺连夜送到了小汤山。
  朱呈镕回忆,当时在场的一位将军握着她的手说:“见到你们就像看到了战争年代的沂蒙红嫂,这些水饺比当年的鸡汤还香、比乳汁还甜。”
  从那以后,朱呈镕更加痴迷于拥军优属。但凡有子弟兵,有军烈属、老红嫂的地方,就会有她的身影。
  如今,朱呈镕的脚步遍布全国边陲哨所,黑瞎子岛、鸭绿江畔、青藏高原、三沙市,她用14年的时间行走10万多公里,作报告近百场,赠送鞋垫3万多双,文艺演出30场,开展优属活动30多次,资助老红军、老红嫂,累计捐款捐物达620余万元,在139支部队认下2000多个兵儿子。
  为了发动更多的人拥军,朱呈镕发起成立了临沂市拥军优属协会。她还组织了退伍军人创业联盟,除了在自己的公司里安置36名退伍军人外,还积极引导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14年走访139支部队捐款捐物620万元
丈夫赵树明: “老朱做的是大事 我佩服她”
  朱呈镕的丈夫赵树明今年已经63岁,干了40多年财务工作,现在是朱老大食品有限公司的“财务部长”。
  谈起妻子的拥军路,赵树明说,老朱一开始是节日拥军,“八一”、“十一”走访慰问部队、看望红嫂,自2005年以后企业慢慢走上正轨,朱呈镕在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少,每年一半时间都在拥军的路上。
  受朱呈镕的影响,家人也相继走进军营。“包括我儿子、侄子、外甥在内,我们家有13人在部队服役,就连孙子、孙女的理想都是当兵。”赵树明说。
  “8年了,老朱没在家过上一个年。”赵树明说,对妻子,他是既自豪又心疼,自豪的是她无时无刻不把拥军放在首位,心疼的是年过半百的爱人四处慰问身体吃不消。
  “现在她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她有高血压,我实在不放心她。”赵树明说,“老朱做的是大事,我佩服她,也支持她。作为一名女同志,老朱不容易!”
       本报记者 高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