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丁逻辑”不改,“协调”必然重生
2014年10月28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不少政府部门及其职能是在“打补丁”过程中设置的,所以,部门间职能分工和工作协同,在“打补丁”时不易得到充分考虑,科学严谨的设计更难做到。呼应社会需求,新的部门不断设置出来,但新老部门之间职能划分不清,或是缝隙巨大,或是相互重叠,导致什么事情既有人管,又没有人管,为了让大家一起管起来,唯有职能部门之上再设部门,并由领导挂帅,“协调机构”应运而生。荒诞的是,作为“补丁”的协调机构由于未能改变原有的部门间职能划分逻辑,结果自己也陷入需要别的机构来协调的困境。
再往深里说,导致“协调机构”泛滥的另一个体制性原因是政府再造过程,几乎没有任何外部力量参与设计,完全根据政府官员感觉是否“舒服”而定,只要能解决眼前问题,且上面也批准了,习惯于“短期任命制”的官员,不会计较行政机构设置是否合理,而无论专家还是人大,都没有体制的保障,可以实质性影响政府行为。“叠床架屋”顺利开工,“协调机构”风行于华夏。
所以,清理“协调机构”如果停留数量限制上,内部没有政府行为逻辑的改变,外部没有环境制约的加强,那么,暂时告别“协调机构”的政府部门势必“运作不良”,最后必定重新祭出“协调”的法宝。(摘自《中国经营报》,作者顾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