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绘盛世
2014年11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曹明冉向山东博物馆捐赠作品
  ▲开幕当日展览现场盛况
  ▲一方荷塘一禅经 120x160cm
  ▲祥和昌盛 500x800cm
  ▲五色彩屏立花梢 140x360cm
   曹明冉书画展在省博举办
  中国画名家,大学教授,山东人。以“双钩白描、兼工带写”的画风著名于世,笔下常作牡丹、兰花、水仙、墨竹、菊花。作为一位具有强烈风格的中国花鸟艺术家,曹明冉的作品在笔墨渲染、着色用笔上的探索尝试,极大地拓展了中国花鸟画的笔墨形式,有着清新明丽、笔墨奔放、线韵流畅的绘画风格。曹明冉的花鸟画创作尤以牡丹著称,他曾先后被邀请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全运会创作巨幅牡丹作品。自1990年先后在北京、广州、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葡萄牙里斯本、美国纽约、旧金山等地举办个展。
  “盛世丹青”曹明冉书画展于11月8日到15日在山东博物馆隆重举行。该画展是曹明冉五年来精心创作的回顾,展出作品以牡丹为主题,三十几幅丈二巨制,及5米×8米的《祥和昌盛》,5米×7米《富贵祯祥》,工写交融,气势磅礴,色彩华丽,富有盛世中和谐、繁荣、富贵的寓意。而梅、兰、竹、菊、孔雀、仙鹤等题材作品也别具风姿,所有展览作品以中国画的“线”贯穿,给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近日,笔者对本次展览的主人公——曹明冉先生进行了访问。

“以积极向上的精神
感染观众”

  齐鲁晚报:这次展览是您继中国美术馆“盛世荣华”画展后的又一大型展示,很多人被您笔下蓬勃向上的花鸟画形象所感动。您能就此谈谈吗?
  曹:这次展出的作品以牡丹为主,穿插梅兰竹菊等作品。三年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盛世荣华”展览规模已比较大,但我总想在这个基础上再补充一些。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画家的境界会不断提升,笔墨会不断完善,艺无止境,这次展览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新总结。
  说起感动,首先,一幅作品要有艺术家自己的感情注入。创作通常在立意明确之后笔随意动,用笔的轻重、缓急、顿挫、转折在情感的驱遣下缓缓展开,情感、思想的变化也经由笔端呈于纸上,绘画技巧和个人的情感诉求水乳交融,一脉相承。此外,我认为艺术家的创作应用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染观众,这样才能传递正能量,因此我的画中从不出现枯枝落叶、残花败柳。艺术品是艺术家自身情绪的抒发,优秀的艺术作品应给人们以精神启迪和鼓舞,而不应让自己的不良情绪感染观众,你感冒了,难得还要让别人吃药么?而生活中,我们也始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秉承旷达悠远的情怀。

“牡丹不等于流俗,
而重在贵气”

  齐鲁晚报:很多艺术家创作并不喜欢以牡丹为题,您又是怎么看的?
  曹: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画牡丹,首先,在我生于牡丹之乡菏泽,在还不懂得人们赋予牡丹的特殊意义时,就觉得牡丹花雍容大方,有一种气度之美。年轻时,我被调到单县师专教美术,常带领学生去牡丹园写生,1980年至1986年的6年里,几乎每天必到牡丹园,对牡丹生长的全过程有着认真细致的观察,勤学苦练,中得心源。后来,我逐渐认识到牡丹所代表“荣华富贵”并不等同于“俗”,相反,富、贵二字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境界,“富”代表物质充裕,“贵”则意味着精神丰富、气度不凡,既富且贵,有何不好?现在我们的国家、民族日渐富强,何尝不是人民对这种生活、精神境界的追求呢?所以我从来不回避这个问题,当有人认为牡丹的“富贵”有流俗之嫌时,我会反问他,“你的人生会追求物质和精神上的贫穷、贫瘠吗?”如果不是,就是没有讲真话。
  在2011年的“盛世荣华”画展研讨会上,何家英就曾说,“曹明冉从不避讳人们有时候不太愿意承认的东西,比如,高贵、华美,他知道自己欣赏什么,这就是他的真性格,一个艺术家不要刻意去掩饰自己内心。”牡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符号。我们要辩证的去看待“俗”和“雅”,一味的“富”不对,重要的是“贵”,通过画家的笔墨、修养、阅历、感觉,将牡丹这种精神抽离出来,转化到笔墨中,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现在很多人都
忽略了传统的重要性”

  齐鲁晚报:我们能够看到传统在您作品中的分量。
  曹:我在13岁时拜师崔星五先生,崔先生曾领受过齐白石和张大千的教诲,传统功力深厚,一生潇洒倜傥,言传身教对我影响很大,也对我今后的绘画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很多人说我的作品有传统、继承了传统,我想,中国传统经过代代相传、千锤百炼、淘汰积淀,已经成为宝贵的精粹,而这些宝贵财富并不比西方艺术差。所以我在创作中提倡“复古”,反对过分崇洋媚外,如果我们把传统文化精髓继承下来,中华文明将是不可战胜的。也有的人认为,我的作品发扬了传统,其实,我认为还是在“继承”的过程中努力,传统中的养分实在是太多,我的笔墨、图式、方法都是从传统中而来,只是后来在探索中带有了个人符号而已。现在很多人都忽略了传统的重要性,我认为,不承认传统、不继承传统的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在基础不扎实的情况下进行盲目创新,也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勇敢宝贵的传统创作更多美好的作品。
  (东野升珍)
  ◇曹明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