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群文艺大妈大叔
人人“砸”得一手好锣鼓
2014年11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队员们排练起来一丝不苟。 本报记者 肖龙凤 摄
  领鼓李玉海颇有风范。 本报记者 肖龙凤 摄
     在年轻人的圈子里,关于“文艺青年”的“论述”已经很多了,给人们增添了很多欢乐。但“文艺”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在历下姚家街道姚家村,有这样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大妈大叔,他们用喧天震响、韵味无穷的威风锣鼓,宣告着一种态度,即,“文艺”是一种生活状态,文艺也可以在寻常百姓家绽放异彩,把喜悦和健康传递给身边的每个人。
  本报记者 肖龙凤
通讯员 蒋峰        
“砸上千遍
自然熟”

  “咚咚,咚咚,咚咚咚……”10月27日下午,暖阳高照,凉风袭人,姚家老年活动中心慢慢聚集了“围观”的人群,姚家村威风锣鼓队又在这里开始排练了。有节奏的震天锣鼓声不但吸引了路人驻足,更像有一种魔力,让人心里摒弃了繁杂,不由自主地随着锣鼓声开始欢快跃动。只见路边快餐店厨师翻炒的节奏都渐渐与锣鼓声一致,锅里的火苗有节奏地蹿动……
  这,大概就是音乐的魔力,仿佛引发天地共鸣,并随之律动。
  近看排练中的威风锣鼓队,近80位老人,个个神情专注,一致看向指挥栾如芬,并随着她的手势有节奏地敲打,鲜有出错的。近7分钟的一曲《中国梦·威风锣鼓》,不但耗费大量体力,还有繁复多变的谱子,如何能记下来呢?
  在休息间隙,位于队伍中间的领鼓李玉海被几个队员围住,切磋技术。最初排练时,李玉海被安排在队伍前,便于大家记忆,现在练了几个月,大家都记住了。“借用我们打太极的说法,‘拳打千遍自然熟’,这锣鼓砸上千遍也就熟练了。”另一位鼓手董延明风趣地说。
  这些敲锣打鼓的大妈大叔,几乎个个“一专多能”,不但在锣鼓队活动,还在太极队、舞蹈队等文体队伍中活动,时间久了,敲锣打鼓的姿势也越发行云流水,兼具美感。
七旬文艺老太
就爱“砸咣咣”

  姚家村威风锣鼓队成立于2003年,不少队员从成立一直坚持到现在。目前,有主力鼓手20名,铙手20名,钹手20名,指挥员2名,鼓手十余人,共有队员79名,平均年龄在62岁左右,队员均是姚家村退休中老年。
  在姚家村威风锣鼓队,对于使用乐器的动词,队员们还是习惯用“砸”。75岁的铙手孙秀清和70岁的崔秀英说,“我们从年轻时候就爱好文艺,锣鼓队一成立,我们就来了,就喜欢跟大家一起‘砸咣咣’,砸砸心情好、身体好。”“这么多年了,只要有集体活动,我可以说一次都没落下。”孙秀清乐呵呵地说。
  指挥栾如芬说:“砸这个提精神,状态跟平时不一样。别人听了也受感染。”68岁的鼓手耿秀英满头银发,神清气爽,打起鼓来一点不含糊,“现在日子过得多好,不愁吃不愁穿,心里舒坦,砸起来很带劲”。鼓手董桂喜笑着说:“一砸鼓,心情就好,一天不来就想得慌,越砸越年轻,越砸越威风。”
威风锣鼓,
响遍泉城

  70岁的领鼓李玉海从锣鼓队成立时就担任鼓手,技艺纯熟,打起鼓来稳稳当当,颇有气势和风范。“大家岁数大了,来参加这个活动,既能陶冶情操,对身体也好。有什么家长里短的,在一块说说,就没有过不去的了。”李玉海说。
  队伍这么大,能够坚持十多年,不断发展壮大,除了大家发自内心热爱,后勤保障也很重要。姚家老年活动中心的李西玲、董秀英就是威风锣鼓队的“总管”,排练时提前为队员们烧水,有演出时联系车辆,看衣服、看包,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
  据姚家村党委成员蒋峰介绍,相传,公元619年,唐太宗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金收兵,进退有序,取得了胜利。英雄好汉秦琼为母贺寿时把威风锣鼓传至齐州,于是济南流传下威风锣鼓。这种锣鼓的特色就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它鼓声如雷,钹声清脆,威武雄壮,阵容宏伟,队列整齐,成风凛凛,气势磅礴,展示了中华儿女顶天立地、威武雄壮、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民族性格,代表着民族的声威。
  经过多年的实战打拼,威风锣鼓队逐渐走向成熟,现在已经成为一支团队意识强、演出技艺高、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民间文艺团体。姚家威风锣鼓队以队员的技能和精神风貌在市、区及姚家街道的文娱舞台上开辟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屡获嘉奖和好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