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谈“GDP”应因地适宜
2015年01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只要地方政府在制定目标时,能够从现实出发,从当地群众的利益出发,而不是盲目攀比、好高骛远,GDP增长快一点、慢一点又有何妨?
  近来,各地相继进入两会时间。昨天上午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市长杨雄作关于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的报告。与往年相比,此次报告取消了GDP增长目标。
  消息一出,自然引发热议,因为放在以往,GDP增长目标可是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甚至还有些地方官员树立起了“唯GDP”的政绩观。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标新立异,上海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变化引来不少人点赞。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在发展思路上的转变,与其发展现状是相匹配的,也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并非所有的地方都适合跟GDP增长目标“说再见”。
  其实从数据上就不难发现,上海“告别”GDP增长目标有其特殊性,因为这座城市在以往的发展中,拥有含金量更高的GDP。以就业这一评判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为例,上海的失业率要比全国低约0.9个百分点,在全球同类都市中都处于领先水平。在目前正召开的达沃斯论坛上,经济学家也普遍认为,良好的就业水平成为上海调整经济结构的一大基础。集直辖市、经济中心、自贸区这三个标签于一体,上海与许多国内城市相比,其实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
  可以说,上海不把GDP增长“当回事”,是有底气、有条件的,但对于其他一些地方,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地方来说,GDP增长幅度仍是不能忽略的。因为数字背后代表着就业率,代表着居民收入,代表着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如果一个发展比较落后的地方,也“跟风”不谈GDP增长目标,变化中体现的就未必是进步,恐怕是懒政。尤其现在,整体性的经济下行压力大,或许就会有地方官员通过这种方式自我减负。这是值得警惕的。
  事实上,就像上海在工作报告中将大量的篇幅用于科技创新、民生环保等方面那样,一个地方树立怎样的发展目标,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这也应当成为地方政府以不同态度看待GDP数字的基础。以往人们之所以会对“唯GDP”的政绩观心生厌恶,也是因为这种观念让一些官员罔顾当地的发展现实,以类似大拆大建、对重污染开绿灯等行为,来换取漂亮的GDP数字。背离了现实,所谓的数字增长就无法转化成群众生活的改善,含泪带血的GDP,则变成了居民们的沉重负担。
  说实话,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国家,有沿海都市,也有偏远山村,有“百强”县,也有贫困县,真的很难用某个具体的经济指标来判定地方官员的政绩。只要地方政府在制定目标时,能够从现实出发,从当地群众的利益出发,而不是盲目攀比、好高骛远,GDP增长快一点、慢一点又有何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