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考试季,家长心太急,专家和老师提醒——
别只顾分,而忽略孩子快乐成长
2015年01月2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临近考试了,看到望子成龙的家长们都忙碌得焦头烂额。不少家长陪着孩子进进出出各类学习提高班、辅导重点班等等。父母们还要挖空心思地给孩子做各类营养食谱!可家长们所做的努力能给予孩子什么呢?家长们能理解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吗……”22日,汶上县南旺镇十东小学的闫文松老师通过逸周末微信给本报递了这样一个“小纸条”。记者就此采访中也切实感受到,家长的爱与孩子的需之间的错位。
本报记者 王光营 实习生 王剑秋
事例
四对一服务,
孩子成绩却下滑
“本想让孩子把精力都用在学习上,没想到成绩却越来越糟。”22日,济南市民李菊(化名)告诉记者,她的孩子琪琪正在读初二,学习成绩处于中游,为了能让孩子考进好高中,一家人操碎了心。
李菊说,除了在学校学习外,她还给孩子请了家教,报了周末的辅导班。她和孩子父亲负责孩子的学习,下了班就忙着接送孩子,周末陪着去辅导班,一待就是一整天。
“早晨是糙米粥、牛奶、煎蛋,中午胡萝卜肉排、西芹虾仁、醋熘卷心菜……”孩子的爷爷奶奶则负责后勤保障。与别的老人不同,老两口一大早出门,稍微健健身就直奔菜市场,给孩子预备一天的食谱。“尽量每天都不重样,让孩子有胃口。”
“我们都不想让孩子为别的分心,可上次考试成绩不仅没提高,还下滑了好几个名次。”对此,李女士也是很无奈。
“考好了,妈妈很高兴,可稍微差一点,妈妈的脸色都很难看。”虽然不愿多说,可琪琪最怕考试考不好惹妈妈生气,“每次考试都有压力,结果越考越差。”
汶上县南旺镇十东小学的老师闫文松也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她班上有个叫小宇的男孩,妈妈每天陪孩子上辅导班,回家陪着做练习。奶奶则在家给他准备营养餐,可他却压力很大,没有食欲,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说法
莫以爱的名义
剥夺孩子的快乐
“学习好只代表一时的成功,和人生的成功不能画等号。”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徐伟教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学习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家长对孩子不能太功利。中国校友会网就曾做了一次“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500多名高考状元中,大都扎堆就读经济管理专业,多看重自身的“钱途”,他们收入较高但无人能成为行业领袖,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徐伟表示,对孩子教育来讲,一个错误比全对更有价值,这是孩子成长必然要走的过程,关键是要从生活点滴中养成好习惯,培养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很多父母对孩子事必躬亲,唯恐让孩子受委屈,名义上是爱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
“我们班有个留守女孩,虽然没人呵护,但每天都很快乐。”闫文松给记者举了个例子,这个孩子经常和弟弟去帮爷爷奶奶管理蔬菜大棚,平时还打扫教室等,生活非常快乐,她在缺少了一些关爱的同时,却又比许多孩子多了自由成长的空间。
闫文松认为,缺教育的常常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很多父母都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在成长路上感知四季美景的机会。孩子有劳动的好奇,却享受不到劳动的快乐,这样即使孩子最终有了一个好的考分,却无法成为一个综合素质过关的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