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老师只讲十分钟行不行
2015年01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不少学校尝试教育创新,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本报记者 李飞 摄(资料片)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课程的大一统、教学的满堂灌。近日,潍坊从课程改革着手,告别满堂灌,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一堂课讲课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其他时间都交给同学们相互探讨学习。有家长建议此方法在济南的学校推广。一堂课老师只讲十分钟行不行,对此您怎么看?
正方
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一辩@宿长学:以往教学的过程总是老师拼命地讲,学生拼命地听,老师讲课不在乎学生能够理解多少,只求能够记得多少。一堂课老师讲的少了,学生讨论的多了,这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积极地思考。所谓师者,也真正回归到“解惑”的道路上。
  二辩@甘泉:这还能让学生主动思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少占用课堂时间,把课堂自主权适当下放给学生,尤其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窃以为,这样尽管老师上课讲得少了,看上去不重要了,但教给了学生“会学”的方法。言之有物比滔滔不绝不得要领满堂大灌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辩@王平昌:对,从上述几点看,潍坊的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能发现课程中的疑点和难点,集中、及时反馈给老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值得在师资力量雄厚和学生整体水平高的学校、班级做试点。
  四辩@刘曰章:当然,任何改革都需要时间去完善,只要循序渐进地减少老师授课时间,学生是能适应这种“反客为主”的。老师讲课时间慢慢减少,渐渐增加学生互相交流的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可能一开始不适应,大约一个学期左右,学生慢慢适应并变成课堂上的主动交流者,然后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难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这样做,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探索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反方
实施起来可没那么简单
  一辩@卞惠林:对于操作课、实践课等可以推行十分钟授课制,可对于理论课、基础性知识课、推理课等难度较大的课程,不适合这种方法。因为班级授课制是在世界范围内通行的教学基本形式,以讲授法为主传播知识,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用较少的精力顺利系统地获得人类需经上千年才能获得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智能。
  二辩@田华:即便对于适合讨论的学科,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了满堂灌的被动课堂模式,要想用十分钟的讲课程序能够收到预想的效果,这不但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努力配合,而且家长也必须加入进来,以督促学生做好提前预习及课后复习,仅仅指望老师课堂上讲十分钟,那些自学能力相对差点的学生肯定会迷糊成一锅粥。
  三辩@徐可顺:这在班里实施起来其实挺有难度,特别是如果班级同学数量很多、学生个体差异很大,课堂互动可能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有的同学还没有发言提问,就到下课时间了。
  四辩@黄伟民:为了达到最佳授课模式与学习效果,学校在教学模式上搞点探索创新未尝不可,可创新还是该考虑到我国教育国情循序渐进的好。就现实状况来说,在老师、家长、学生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推行一堂课只讲十分钟还过于草率。以讲授为主的方式虽然存在某些方面的弊端,但它是在现行的教育制度、教学大纲下多年摸索的结果,是老师根据教学总量和课时安排合理排定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精论 
  不只“台上十分钟”这么简单
  @张爱学:一堂课老师只讲十分钟,其目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学生而言,要想真正当好课堂的“主角”,必须养成主动预习和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提出问题,并与其他同学共同交流;老师要善于分配任务、点拨疑难,并抓住学生“发问”或“争论”的各种时机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提升,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延伸,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质疑。同时老师要避免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唱“独角戏”,更不能让学习差一些的习惯了做旁观者,千万杜绝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让实践检验“十分钟”效果
  @鲁嵛:课堂上到底该怎么讲、一堂课老师该讲多长时间实际并没有一定之规,更不是固定不变的。老师讲课好坏的最决定性因素不是讲课时间长短,而是学生接受消化了多少、学习的最终效果如何。当填鸭式授课模式备受质疑、满堂灌的效果大打折扣的情况下,缩短讲课时间、采取互动式探讨学习的模式未必就是件坏事,在小范围内搞教学模式创新试点未尝不可,至于“十分钟”讲课效果咋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就让实践来证明、让事实来说话吧。 
模式虽好,可不能照搬
  @冯勇:每一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长时间的磨砺和探索,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都会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个性。咱们济南的名校省实验是如此,山师附中是如此,历城二中等等也是如此。潍坊地区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功的方法,兄弟学校可以借鉴,但教育教学仅仅靠简单的模仿和复制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会造成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笑话。因此,一种教育教学模式的推广,绝不仅仅是照抄、照搬、照转,而是依据自身的特点研究和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如果仅仅将教育教学改革的眼光局限在一堂课只讲十分钟上面,那就本末倒置了。

 亲历 
  学生不发言,老师很无奈
  @周兆驹:1963年我刚上大学时,数学课多班合堂时为满堂灌,一个班时则为讨论式教学。后来多数课程都改成讨论式教学,教师将讲稿和参考书目提前发给学生,上课时只提纲挈领讲知识要点并提出问题,剩余时间相互讨论。当时,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大家争着发表意见。
  这种教学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识学得扎实,而且培养了自学能力、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后来我到山东建筑大学任教,在我的大学教学生涯中,也曾试过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但很少有学生发言,逼得我还得自己多讲。在经历两届学生试验后,我只得放弃了这种讨论式教学方式。教和学是相互的,如果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没有勇于发言的心理素质,这种课堂讨论式教学很难进行。
祖孙四代教学经历各异
  @侯家赋:到目前为止,我家祖孙四代都是从事教学的。我的爷爷是民国时期的私塾先生。那时,先生教学生奉行的信条是“板子响、学问长”,所以,跟我爷爷上学的,都是挨过板子或教鞭打过的,可爷爷教过的学生大多数都有了出息,他们还感激挨过我爷爷的板子和严厉。
  我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师范生,那时,提倡的教学方法就是“满堂灌”和“锯响就有末”。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讲,父亲从教38年,可谓桃李满天下。
  我是上世纪70年代初当代课老师,师范毕业后当了公办教师,从事教育35年,于2012年退休,我教的学生,现在有的成为国家公务员、企业家。
  现在,我儿媳也是教师,可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什么“减负”、“十分钟教学”等等,她竟不知道怎样教学了。尽管是“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可在十分钟内把这一桶水全部倒干、倒净,达到预期效果,确实不易。
 打油诗 
  @张庆金

传统教学老师讲,
学生互动共分享。
老师只讲十分钟,
学生探讨思路广。
教学模式要改革,
学校必须方法尝。
具体做法好不好,
实践检验成绩亮。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