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鸥:
用音乐磨练心境的艺术家
2015年01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海鸥与音乐学院师生2014年5月赴美国参加孔子学院揭牌仪式演出活动。
     她,儿时对音乐有着狂热的追求,天赋使然她唱歌从来不跑调。虽在大学艺考时发生小插曲,却给考官留下深刻印象:这女孩,还可以。
  她,大学四年寒窗苦读,最后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学无止境在她心里一直处于最高的位置,工作后的她先后去北京进修、在本校读研、去山大读博,她一直快乐地走在求学的路上。在校任教期间,她兢兢业业,教学有道,竞选为学院院长后的她教学、行政工作两不误。
  用音乐磨练心境,一路勇往直前。她,就是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李海鸥。
  本报记者 赵清华

  6岁登台献唱
台下观众热泪盈眶

  一个冬日午后,寻着琴房的美妙音乐,走在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楼前的小路上。这时,迎面走来一位女士,她轻着淡妆透着一股英气。记者话语未出,她便微笑着伸出右手说:“你好!我是李海鸥。”记者分明感受到,从容而又大气的氛围从她身上蔓延开来。
  1976年,中国两位伟人相继离世,全国弥漫着哀痛的气息。6岁的李海鸥作为幼儿园代表参加了母亲单位的演出活动,一首《绣金匾》引得台下观众啜泣不已。回想当年,她说那是善良的人们对总理的怀念。那也是李海鸥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唱,李海鸥说,此后,每年文艺晚会都有她的身影。
  她虽然从小体弱,但在初一时的一次田径比赛中却意外创下学校纪录。在老师和父母的支持下,她参加了学校的田径队训练,一练就是三年,这也为她以后歌唱事业打下了良好身体素质的底子。
  “她不足五岁已能背诵几十首毛主席诗词,当时,每当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时,便让她背上几首。”李海鸥的母亲说,女儿从小记忆力好。
  生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用收音机广播作为过去外界信息的主要载体。李海鸥与音乐结缘,似乎是命中注定。“从小就喜欢唱歌,音准是天生的,我唱歌从来不跑调。”
  上世纪80年代,港台流行歌曲像春风一样吹进大陆,李海鸥便迷上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在水一方》等歌曲,“回家后我总会一遍一遍地跟着录音机里学唱,记忆中,录音机被我听坏了好几个。”
  看出女儿对音乐的喜爱非同一般,李海鸥的母亲很支持女儿。她曾托人为女儿买了一台进口的三洋双卡槽录音机,那可是上世纪80年代普通家庭的奢侈品。李海鸥回忆道,“当时妈妈带我去买回那台崭新的录音机,全家都兴奋得不得了,当然记得花了900多元。”900元,对于当时像李海鸥这样的普通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李海鸥的妈妈眼睛都不眨一下地买下了它,只为女儿一个小小的心愿……”
  就这样,双卡槽录音机一直伴随着李海鸥的成长。
艺考唱到哭
大学苦学被留校

  1989年春天,跟随淄博六中音乐孙启安老师学习没多久的李海鸥开始艺考。
  那是一个春日午后,阳光透过玻璃懒洋洋地洒到走廊的地上,刚睡过午觉的李海鸥第一个来到山东师范大学考场外候考,刚到考场就碰到一位教授,“你是来考试的吗?”于是,还没做发声练习的李海鸥便被命令开始唱歌。当时的她有些紧张,等她演唱完《微山湖》这首歌时,老师点评:“你这首歌唱得有点跑调啊!”听到这样的评价,李海鸥小宇宙爆发了,撅着嘴嘟囔道“我长这么大,还从没人说过我唱歌跑调呢!”老师便让她再唱一首。“就这样我连唱了四首歌,唱到最后被吓哭了。但幸运的是我被录取了。入校后,听那位主考老师说,我就是想多听你唱几首,试试你的歌唱能力。”
  进入大学的李海鸥这才发现,唱歌并不是仅凭天赋就能搞定,这里面有学问、有技巧,更需要刻苦的训练和不断的艺术实践。于是,每天寝室、琴房、餐厅三点一式的生活成为她大一时候的全部。大二时,她参加了山东省第四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这样一个长相甜美声音纯净的女孩给山东卫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李海鸥与电视结下了不解之缘。大三年级的她,代表山东电视台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的青年歌手电视大赛,获得了金奖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奖归来后,山东卫视每周一期的《星光50分》栏目,她几乎每周都会被电视台喊去录节目,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录四期,那时候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也正是那个时候,电视台为我提供了大量的艺术实践机会,让我在歌唱的道路上逐渐成熟起来。”李海鸥说,毕业后她本可以做一个歌者,而她却选择了像父亲一样做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留在了培育她的母校。
  李海鸥留校后,作为一名声乐老师,慢慢地她却发现自身音乐造诣的不足,这样的感觉让她没有安全感。于是,在1995至1996年期间,她主动申请脱产赴中国音乐学院进修,师从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并获其悉心指导。重返山东师范大学的工作岗位,恰逢山东师范大学被审批为山东省第一个音乐学硕士点,不放弃每个学习机会的李海鸥在做好老师本职工作之余,开始复习科考。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以优异的专业成绩和笔试成绩通过了考试,成为了山东省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声乐硕士研究生。
最年轻院长
教学行政两不误

  无论在北京求学,还是在山东任教都不能阻止李海鸥积极参与歌唱比赛的劲头。1995年,她参加了全国第五届群星奖比赛获得演唱金奖,1997年,她参加山东省第六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获得民族唱法专业组一等奖,1998年,她参加全国第八届青年歌手大赛获得民族唱法专业组荧屏奖。每参加一次比赛,每获得一个奖,在李海鸥看来不仅仅是自己与学校的荣誉,更是多了一次给学生们传授经验的实践案例。
  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李海鸥在教学工作上表现突出,也培养了大批优秀声乐人才。工作中积极努力的她,在从事教学工作十余年后,工作领域向行政工作开拓。
  2006年,李海鸥参加学院领导干部竞选,当时她仅36岁,那时她说:“高票当选音乐学院院长,学院的这个决定不光是对我专业的肯定,更是对我心境的认可,我必不辜负这分信任。”由此开始,作为山东师范大学最年轻的院长,李海鸥变成了一个“工作狂”,这一干就是八年。
  每天早上,李海鸥都会8点钟到学院,12点半下班,下午2点钟上班,下午6点后下班回家。“因为基层学院教学工作中,存在专业多、课程类型复杂等原因,加上我又是新手,所以有很多事情需要精力投入,因此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院,有时就连节假日也要加班。”记者还了解到,李海鸥担任学院院长以来,从未接收过长期学习的业余学生。“虽然,教授业余学生能够带来一些经济利益,但毕竟会耗掉我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另外,做了院长就是学院招生考试的主考,我不想因为自己的学生对考试产生干扰。”李海鸥如是说,“凡事有得有失,我不是为做院长而做工作,是为了全身心地工作而做院长,所以放弃该放弃的东西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李海鸥在做好行政工作的同时,还常年坚守教学一线。“在我看来,院长做一届或者两届是对人生的体验,但是做老师却是我一辈子的本分与热衷。”采访中李海鸥对记者说,从2003年担任副院长到现在担任学院院长,最多的时候每周22节课,最少的时候每周也有15节课。记者顺势看着贴在墙上标注得密密麻麻的课表,这也就意味着从周一至周五的每一个清晨,她都出现在琴房里。
重视社会实践 培养“接地气”学生
  早在1998年,李海鸥作为一名青年艺术家加入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在参与青年活动中,她逐渐认识到:音乐演唱不只是为少数人服务,更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首肯。
  从小喜欢唱歌便开始参加各种晚会和比赛的她,一直以来以为唱歌就是掌握技巧足矣。进入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后,李海鸥经常参与一些深入基层的公益演出。观众群体发生变化,她所演唱的曲目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作为一名歌手,在公益演出中,我必须仔细揣摩传达给观众什么理念和内容,我的歌声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李海鸥也正是这样,对音乐有了更深的认识,歌者不仅是歌曲的演唱载体,更是歌曲感情与内涵的主导者。
  参与公益事业的经历也成为李海鸥教学的案例,如何将音乐做得更接地气?面临市场新形势,学校培养的音乐人才,如何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毕业之后面临失业。这都成为李海鸥教学的主要内容。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李海鸥说,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是音乐教育的实际目的。
尊重规律 才是教育之根本
  “因为音乐这个专业本来就是一个特色的综合学科,所以在教学上我们更应该尊重专业特殊性。”李海鸥这样叙述她的音乐教学。
  作为艺术类专业,李海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生都很重视比赛获得的荣誉,在学院我们更注重专业技能类活动的开展。”李海鸥说,“学院每年都会举行一届学生专业技能大赛,到今年为止,我们已经坚持了23年,获奖学生均会得到证书及奖金的鼓励。在教师培养方面,为增强专业教师的舞台和教学实践能力,音乐学院教师每年要在学生面前举行音乐会或学术报告。实践证明,老师个个都成为了既上得了舞台,又上得了讲台的全能教师。”
  音乐的魅力在于个性的张扬,音乐教育的规律在于尊重对个性的培养。青年歌唱家李鳌是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自己培养的学生,他曾获得多明戈国际声乐大赛金奖。“在李鳌读研一时,他收到了美国旧金山歌剧院的录用通知,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学校接受了我们学院的建议,没有让他墨守成规地学习声乐,而是支持他去更大的舞台深造。李鳌以优异的成绩向学校交上了答卷,同时也证明了尊重人才、尊重学科的规律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