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文的代表作《文化苦旅》
2015年01月26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关于《文化苦旅》这本书,大多数读书人是不陌生的,它从上世纪90年代一经出版,便在文学界掀起了一股浪潮,甚至成为盗版书贩钟爱盗印的书籍之一。正如余秋雨在新版小叙中所言:“所有麻烦,都来自于它的极度畅销。”它一不小心成了当时罕见的一个文化热点。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游历山川江河,每一个名胜古迹、每一处旖旎风光,都能给他带来不一样的感触和震撼,并从景物中所联系的传统文化,见证历史深处的历史痕迹。可以说,这些都是余秋雨结合自己人生体验和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刻认识而写作出来的,纵然在文学艺术上有瑕疵,可是瑕不掩瑜,这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集和代表作,更奠定了余秋雨的文学风格。
很多人喜欢《文化苦旅》的原因就是余秋雨的写作风格开了一个时期的先河,即从余秋雨开始,“文化大散文”在散文界独领风骚。《文化苦旅》的写作摆脱了传统散文过于“小我”的思路,一扫委靡之气,转而变成“大我”,叙事抒情“不小气”。《我的山河》中,余秋雨写道:“我的生态文化,也可算之为山河文化。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星球的嶙峋一角。”书中选取的题材和现代人关注的问题紧密相扣,并从中建立感情的脉络,赋予自然景物和人生命运的终极感悟。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碎片”,并将这些片段一一串联起来,历史和当下、悲天悯人和轻柔婉约,均成为可以书写的对象。在《莫高窟》、《道士塔》中,在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柔美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地展现江南文化的婉约,又同时将世情表现得深刻入里。书中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的生动描述,也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文人墨客的仰慕。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繁庞杂,但余秋雨总能找出他们的文化品格,并能在历史的真实中品味人世间的悲喜和沧桑。
总之,余秋雨从史学家和文人的角度出发,试图去探究历史本源,挖掘文人人格、观察文化走向、透析社会现象。这部文学著作,充分展现了余秋雨深刻的文化感悟力,虽寄情于山水风物,却让读者从中发掘人生的真谛和不断对文化灵魂的探索。
《莫高窟》中说:“晚风起了,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的月亮分外清凉,山脚前有一泓泉流,在月色下波光闪烁。总算,我的思路稍见头绪。”余秋雨的文化探究过程是“苦”的,但最终在历史人文的见证下,他的思想会变成“甜”的。 (建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