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生的课外活动
2015年01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雨茂
  如果学生经常能够组织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对塑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健全人格定有帮助,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促进领导能力的提升也会大有裨益。

  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以来,两岸不仅经济交流频繁,文化教育交流的热度也很高。据我了解,大陆很多高校都与台湾的高校结对子,不仅互派学者访问研修,学生到对方的高校学习,学生之间的短期交流也很普遍。来台湾后,我去过两所大学演讲,与来台的交换生有过沟通,并向台湾的老师了解大陆交换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的情况喜忧参半,台湾同行认为大陆来的同学学习非常刻苦,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从不迟到早退,但不大主动与老师沟通,参与社团活动不太积极。大陆学生认为,在台湾高校学习相对辛苦,要做大量的作业、报告,与台湾学生仅仅存在学习和生活上的交流,思想认识上有隔阂,无法深入交谈,很难融入台湾社会。
  三年前,我的一个学生参加了中国大陆、台湾与韩国大学生交流活动,地点在韩国。她对我讲,大陆学生出国后普遍腼腆害羞,不敢出面组织活动,不知道与台湾地区及韩国的学生谈什么,在主办方举办的联欢会上,很少有学生能够大大方方地表演节目,相反,台湾地区与韩国的大学生却很活跃,无论是学术交流还是文艺联欢,他们都是主角,表现积极主动。学生告诉我,每到这个时候,她就尴尬不已,感觉很无助、很自卑。据我所知,外出交流的学生经过所在学校层层选拔,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如果连他们都如此表现,确实应该认真反思内地大学人才培养的模式了。
  去年7月初,我来台湾大学研修,住在温州街,这里是著名的文教区,人文气息浓厚,毗邻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台北教育大学等高校。晚饭后,我经常去最近的台师大与台大校园散步,几乎每晚都能看到两校的学生在组织各种文艺、体育及论坛活动,报告厅、礼堂、游泳馆、运动场灯火辉煌,人头攒动。主办者都是各种学生社团、协会,鲜见以官方名义出面组织的活动。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学生团体还会在校园内外散发传单,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甚至搞文艺演出,以宣传各自的理念,积聚人气。
  不仅大学如此,中学也很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一天晚上7点左右,我与朋友途经一座广场,看到数百名中学生正在搞类似于大陆所讲的素质拓展活动,队伍在行进中不断变换队形,看似混乱,实际上却井然有序,一边还高呼口号,可惜我们听不大懂。我询问了一名在旁边休息的女生,她是女子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她告诉我,她们每周都要搞类似的集体活动(次数并不固定)。我很好奇,高中二年级课业负担很重了,此时应该是在家里写作业的时段,怎么有工夫搞这些户外活动呢?她说,她们每天7:30到校上课,中午有一个小时的午餐时段,就在学校附近用餐(学校没有食堂),下午4点放学,所以有时间写作业、搞活动。我比较了一下,我的孩子读初中三年级,每天7:15到校,中午有两个小时(夏秋季是两个半小时)的午休时间,晚上6:10放学,到家的时间接近7点,吃完饭就得写作业,根本没有时间参加户外活动。这必然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锻炼时间极度缺乏,身体严重透支;二是参与集体活动少,不能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非常需要的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对领导能力(这是西方学校教育中非常注重的能力,大陆教育界很少有人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的培养也极为不利。
  文化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全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和谐精神的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爱因斯坦也说:“我认为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针对学校教育,他还认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如果学生经常能够组织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对塑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健全人格定有帮助,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力,促进领导能力的提升也会大有裨益。
  在大陆,常常有人呼吁要把中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但实际上总是徒劳,应试教育的模式就在那里,谁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多,谁就是成功者,谁还在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呢!如果从个人与国家长远发展的立场去考量,只注重文化知识学习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涸泽而渔,也许只能培养听话的书呆子,对培养具备健全人格、能够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负责任的公民极为不利。
  (本文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