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体验黑暗中电力巡线,300米走了40分钟
“把脉”地下电缆,守护万家光明
2015年01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工作人员在张店城中变电站110千伏电缆隧道内进行电缆巡视。  本报记者 王鸿哲 摄
  工作人员正在带电更换10千伏瓷瓶。 本报记者 王鸿哲 摄
     文/本报记者 王亚男 片/本报记者 王鸿哲

  与淄博城区的高楼林立不同,你是否见过我们脚下的世界,暗道密布,冷清孤独。而正是在这狭小潮湿的地下电缆通道内,国网淄博供电公司电缆运检班的职工们行走在黑暗中,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光明。27日,本报记者和他们一起,走进了这个世界。

潮气重空气差 抬个腰得小心碰头
  高盛,国网淄博供电公司电缆运检班的班长,与其他9名同事一起,穿行在地下阴暗的电缆隧道中,默默守护着城市电力。
  27日,为了保证春节期间不停电,电缆运检班的职工高原、刘冰对地下电缆增加了一次巡视。工作服、安全帽、水鞋、氧气瓶,再带上手电筒、测温仪、电流表等仪器,刘冰和高原出发了。
  今天的巡视任务是从城中变电站巡视至位庄变电站。一进入变电站往下走的楼梯口,记者的眼镜就蒙上了一层水雾。“冬天里面潮气非常重,空气质量也不好,我们正常的巡视都要带上氧气瓶。”下至地底,刘冰打开了一扇门,跨过防鼠板,是一间类似于客厅的房间,只见几条粗粗的电缆线像蟒蛇一般穿行着。接下来,拦路虎就出现了:要钻过交错的电缆,高度不超过1米,稍不注意就会碰到头。
  钻过电缆,往前一拐,才算真正进入了隧道:整个隧道的高度约2米,地面上叠放着各种类型的电缆线,几乎无处落脚。

每天走五公里 不放过一个裂缝
  接下来的行程更加艰难。隧道内空气变得浑浊,有些狭窄的地方只能手脚并用,从电缆缝中钻过去。地面高低不平,记者背着包仿佛行走在泥潭当中。脸上也渐渐冒出了汗。短短三百米的距离,竟然用了40分钟。
  “电缆温度。20.5摄氏度,正常!”巡线员掏出测温仪,对电缆接头的温度进行测量。一边走,电缆巡线工一边进行自己的工作。观察墙壁是否有裂缝、接地线有无开裂、交叉互联箱内的设备是否正常运转……每项工作都必须一丝不苟。
  电缆运检班目前管辖110KV电缆隧道29.7公里,35KV电缆线路10.255公里,10KV变电站出线电缆82.207公里,城区10KV电缆线路110.754公里。据统计,每个巡线工一天至少要徒步走5公里。

通讯基本靠吼 害怕时就听听回声
  渐渐地,通道里失去了光亮。高原摁亮手电筒,带着记者往前走,边走边检查线缆运行情况。由于手机没有信号,他们在地下通讯“基本靠吼”。两个人走在漆黑的隧道中,除了劳累,还有心底深深的担忧和恐惧。“检查就是为了检查故障,谁也不能保证没有问题,一旦有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空荡荡的通道中响起了回声,在阴冷的地下,通过偶尔出现的井口望向天空,仿佛置身另一个世界。班长高盛告诉记者,在位庄变电站电缆隧道内安装了电缆隧道综合监控系统600米,可以实现电缆温度实时监测、接地电流实时监测、视频远程监控、语音对话等多项功能。以后资金充裕了,其他的隧道也会逐步安装,昔日通信基本靠吼的状态正在一步步的改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