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慎用“大手笔”
2014年05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另起炉灶”并不是万能的,对于那些人口比较少,现有中心区域的潜力还没充分发挥的小城镇来说,还得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本报评论员 娄士强

  在搬进“新家”7年之后,今年3月份,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政府又搬回了坐落在镇中心区域的旧办公楼。腾出的新办公楼卖给了一家企业,所获得的资金将用到学校和卫生院的建设上。(本报今日A09版)
  此举说得上是“一箭三雕”,民生资金增多了,办公用房符合标准了,镇政府迁回人员较密集的中心区域,还给群众办事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从7年前乔迁“新居”,到如今的重归“故里”,留给人们诸多思考的空间。
  罗村镇政府起初在距镇中心三四公里处建立新办公楼,是出于拓展发展空间的考虑,如今又搬回了旧楼,或多或少表明当初的规划存在失误。的确,通过政府搬迁带动新区建设,不失为一种区域发展的思路,这在一些建设用地需求旺盛、人员流入规模较大的大中城市,起到过积极作用。不过,“另起炉灶”并不是万能的,对于那些人口比较少,现有中心区域的潜力还没充分发挥的小城镇来说,还得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一旦脱离了实际,再美的蓝图、再宏伟的政府大楼,恐怕也难逃被荒地包围的尴尬。而且,用于建设新区的钱如果一开始就投入民生方面,或许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作为与群众直接打交道较多的基层政府,办公地点的设置不能忽视了便民,区域发展的规划,也需要多听听群众的声音。今年年初,罗村镇党委面向群众征求“四风”问题及意见建议,就有超过六成的调查对象反映“镇政府驻地远离镇域中心,群众办事极不方便”。此次罗村镇政府重回旧办公楼,可以说与深入群众的调研密不可分,因此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罗村镇政府的“搬家”历程给其他基层政府也提了醒,办公地点的迁移和区域蓝图的设计,并非全是政府的事,决策的科学性离不开对民意的倾听。
  事实上,罗村镇政府新办公楼面临的尴尬并非孤例,不少地方都有过超越现实需要的新区规划,个别地方还形成了人迹罕至的“鬼城”。与新区规划的“大手笔”相匹配,这些政府新建的办公楼多数存在占地过多、规模过大的问题,不但浪费了资源,还给群众带来了不好的印象。目前各地正在开展的腾退超标办公用房活动,恰恰给地方政府提供了一个契机:在纠正办公室里的“四风”时,反思并调整那些脱离实际的规划。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