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苏步青们致敬
2014年05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问茶齐鲁之三十一】
□许志杰
  说起来,中国的文人的确值得尊重,他们不失文人之雅称,将一些毫不相干的事体赋予文化的内涵,从而得以流芳百世。茶,就是这样一个幸运之儿,唐代之前,无论人们怎样喜欢喝茶,对各种茶事顶礼膜拜,但就是默默无闻。自陆羽作《茶经》,攀附者如狼似虎,茶道突起,茶文化飞扬天下。唐代是茶道鼎盛时期,也是诗人豪情万丈,佳作横出的年头。茶与诗撞在一起,茶诗必然大行其道,大诗人更是这股道上跑得最欢的“火车头”。杜甫有三首茶诗,白居易居然写了50首茶诗,僧人皎然诗兴勃发写下大量歌颂陆羽的诗。李白虽然只写了一首,却是流传甚广,就是那首《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名句“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河洒房津,采服润肌骨”。仙人掌茶属于特种绿茶,创始人是湖北当阳玉泉山麓玉泉寺中孚禅师,俗姓李,李白的族侄。中孚禅师喜欢喝茶,还做得一首好茶。公元760年,叔侄二人在金陵相遇,中孚将自己制作的茶叶送给叔叔李白品尝。叔叔品罢,大加赞赏,感觉此茶清香滑骨、舌有余甘,而且茶形如掌,李白题名“仙人掌茶”。不知当年的仙人掌茶尚能见到否。唐代最有名的茶诗当数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这首七言古诗,也叫“七碗茶歌”,还有人称其为“饮茶歌”。此诗太长在此无法录入与君分享,我推荐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有创意,有思想,写来拜读: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憎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元稹在诗中第一次提出了喝茶可以醒酒的概念,现在很多人不以为然,要知道这是多少年过来了。一晃一千多年,茶的解酒功效一直被酒客所喜欢,绝不是空穴来风。
  茶诗风气大开,后来者络绎不绝。继唐之后,宋代茶诗也是十分兴隆。范仲淹有斗茶诗,描述了宋代斗茶的情景,入情入境,栩栩如生。欧阳修、曾巩、苏轼、黄庭坚、陆游、范成大、朱熹、赵孟頫、唐寅、文徵明,都有茶诗留下,好像不写几首茶诗就无法在江湖混。过明朝到大清,潍县老大郑板桥的茶诗独占鳌头,现在能够统计到的就有20多首。其中《家兖州太守赠茶》,感激赠茶人的慷慨,对自己得到好茶的喜悦化为诗篇:
  头纲八饼建溪茶,万里山东道路赊。此是蔡丁天上贡,何期分赐野人家。
  郑板桥向往的美好生活是:“茅屋一间,新篁数干,雪白纸窗,微侵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石砚,一张宣州纸。”其实,他还有一件事没好意思出口,那就是一次艳遇。郑板桥早年丧妻,生活孤寂,进京考取进士的前年,他在老家扬州积极备考。一日,疲惫之时溜达到一处树木茂密之地,其中有一静谧小院,他便推门而进。院内小景吸引着郑板桥,使他入神。一株盛开鲜花的杏树下,一位老人正在沏茶。再看,一座简单的小亭子之上还刻着郑板桥的一首茶诗。他走到老人跟前,问认识写诗的人吗,老人摇头,郑板桥说本人便是。老人大喜,喊出女儿,还做饭招待。饭后,娘俩提出要词一首作个纪念,郑板桥遂将他的《道情》十首中的西江月一阕题写赠送。后四句是:“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母女俩是有点文化和浪漫气质的,看了郑板桥的词,就明白了眼前这位大人独身。老人提出把自家五姑娘嫁入郑家,钱多钱少不打紧,将来能养丈母娘就行。郑板桥大喜,说等后年考取进士就娶五姑娘。临走,郑板桥又题对联一副留给母女,算作定情物:“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幸福来得很突然,老郑似乎还不大好意思。
  文人嘛总有些浪漫的出格,不足为奇。前些时日到贵州的湄潭,寻访民国时期的茶叶实验农场,稀见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的一首茶诗,让我感动。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到湄潭办学,苏步青随校而来。从浙大西迁博物馆可见,当时的办学条件极差,浙大的教授们以苏步青为首组建了湄江吟社,唱诗言志。此录苏步青教授的《试新茶》一首,向在苦难中奋进的先生们致敬:
  客中何处可相亲,碧瓦楼台绿水滨。玉碗新承龙井露,冰瓷初泛武夷春。
  皱漪雪浪纤纤叶,亏月云团细细尘。最是轻烟悠扬里,鬓丝几缕未归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