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成立“医联体”探路分级诊疗
青岛市立医院与20家一、二级医院“抱团”,专家定期到社区坐诊
2014年09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正常的就医秩序应该是一个正三角形,大部分的患者在基层医院解决自己的问题,少数疑难杂症交给大医院治疗,目前却是无论大小病,患者都扎堆大医院。3日,青岛市立医院与20家一、二级医院组建“医联体”,探索“首诊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这也是青岛最大的“医联体”。
本报记者 杨林                    
社区做检查,专家远程给诊断
  3日上午,家住麦岛的徐立强来到麦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给他做完心电图检查,没有像往常一样等着心电图机打出心电记录,而是用心电远程系统将徐立强的心电数据传到了市立医院东院。两分钟后,心电图报告传回,医生打印出报告单,市立东院的医生已经给出诊断结果:“窦性心律、2P-R高限,请结合临床”。并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就在家门口,徐立强享受到了市立医院这样三级医院的诊断。在家门口有三级医院的专家给看病,患者还能享受社区的报销政策,花费比在三级医院少。 
  “三级医院的水平,社区医院的实惠。”麦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这得益于医联体的建设。

医院检查报告,社区可直接调阅
  3日,青岛市立医院与来自市南区、崂山区、李沧区、即墨市的5所二级医院和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署协议,组建以市立医院为核心的“医联体”。其中,麦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市立医院直管,人、财、物全由市立医院派出。其余医疗机构和市立医院间属于松散型医联体,只存在业务合作。 
  “作为三级医院,过去我们专家也经常进社区,这种专家到基层的模式多是公益性和临时性的。”青岛市立医院院长宣世英说,在医联体内,三级医院的专家要长期、定时进入社区坐诊,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 
  医联体内,市立医院还和其他医院实现信息资源一体化。其他医院不仅可以通过统一的预约系统申请,预约市立医院的检验、检查及专家门诊。市立医院和各协作医疗机构还搭建了远程医学会诊平台,患者在市立医院检验、检查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直接打印、查询检查报告,减少重复检查。患者在二、三级医院就诊时的检查、报告、用药和住院信息,都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阅。 

探索分级诊疗,医联体面临考验
  “现在青岛的大医院人满为患,有些社区卫生中心却病号稀少。”在签约现场,一位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惋惜地说,政府对社区医疗人、财、物的投入多被闲置,患者对社区医生的水平仍持怀疑态度。
  在采访中,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当家人也有自己的担忧,目前,一些常用药在社区医院根本拿不到,从大医院转诊到社区康复的患者,还要面临去大医院开药的难题,削弱了社区医院的吸引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