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坡窑洞
——阎锡山故居“种能洞”
2015年06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许志杰
  从河边村到“种能洞”,阎锡山的岁月过去了;从“种能洞”再到河边村,刻在岁月上的历史清晰可见……
  在台北阳明山永公路旁,有一所特别的房屋,它位于路边的山林中,却又半隐半现于山坡之上,猛地一看,与陕甘宁地区黄土高原的窑洞十分相似。是的,这就是一所按照黄土高原民居样式建造的房屋,它的主人是来自黄土高坡、人称“山西王”的阎锡山。追随蒋介石,阎锡山曾经风光一时,被委任为蒋介石政权“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长”等要职。1949年败退台湾之后,他住在台北丽水街,但是赋闲在野的阎锡山感觉丽水街地处闹市、过于喧嚣,于是,他到台北近郊的阳明山寻地建窝,希望过隐居山林的“野鹤”日子。经过一年的选址建造,第二年,窑洞建成,阎锡山就与家人和部分下属一起搬了进去,从此与外界尤其是政界断绝来往。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病逝,终年77岁。
  阎锡山是北洋军阀时期晋系霸主,与同时代军阀不同的是,阎锡山并非一介鲁莽武生。他是清末陆军步兵科举人出身,虽是武举人,但也读过私塾、诵过四书五经、写过大仿,喜欢舞文弄墨。从他留下的墨迹可以看出,阎锡山的书法功底十分厚实,配得上清末举人这个头衔。他还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1930年5月19日,阎锡山登上了著名的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之前,只有吴佩孚、蒋介石、冯玉祥三位中国人上过《时代》杂志封面。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也只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宋美龄等17位中国人再上《时代》杂志封面。阎锡山之所以登上《时代》杂志封面,是因为那时候的阎锡山猫在山西不出山,对山西的统治和奉行的中立政策,给山西带来了稳定与繁荣。《时代》杂志这样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和平军阀”,作为山西省的“模范督军”,他实际耸立在一个独立王国之中。2004年5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西史纲》一书,对阎锡山的“独立王国”予以认可。书中这样描述,自1917年9月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阎锡山为山西督军兼山西省长开始,他就将山西置于北洋军阀政府之外,在政治上、经济上自成体系,对外以“保境安民”为由不许外省军队入晋,筑起军事堡垒。阎锡山个人一再表态:“一不入党派,二不问外省事,三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要保卫地方治安。”
  实际上,后来的阎锡山还是“食言”了,他不仅联合冯玉祥与蒋介石大打对攻战,失败后又心甘情愿地投入蒋介石的怀抱,接受各种委任。当然,他也没有想到蒋介石到了台湾之后立马翻脸,撸了他的实职,给了一个“总统府资政”的虚职。对蒋介石的为人处世风格了解得门儿清的阎锡山,知道老蒋玩的是什么把戏,干脆找个地方躲起来,省得惹出是非。阎锡山说:“我到台湾因不耐炎热与暴风雨侵袭,建茅屋于金山山麓移居以来,想起内地冬暖夏凉、不怕风雨的窑洞来。”因为想念家乡,于是仿造山西窑洞式建筑,还将房子命名为“种能洞”。阎锡山解释“种能洞”的来由是,他一向以种能观察宇宙,为配合自己的宇宙观而命名“种能洞”。隐居山林,阎锡山在“种能洞”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大同世界理念。他当年从台北丽水街搬到“种能洞”时,带了一部分跟他从山西老家到台湾的忠实追随者。阎锡山过世之后,他的家人移居美国,这些同乡仍然住在这里,并负责照看整理“种能洞”的环境,直到前几年这些老人去世。2004年“种能洞”被台北市文化局指定为市定古迹,2011年由阎伯川先生纪念会代表家属捐赠给台北市政府,现在归属台北市文化局管理。“伯川”是阎锡山的字,阎伯川先生纪念会是阎锡山过世之后,由他的旧属、同乡联合成立的一个民间组织,该组织出版了很多阎锡山自己写的小册子,每到阎锡山纪念日便举办相关活动。
  阎锡山故居“种能洞”的隐蔽性太强,加之标示牌也不清晰,致使“三过其门而不入”。据参与“种能洞”设计建造的阎锡山旧属介绍,为了防止外来势力的攻击,“种能洞”的屋顶、外墙都留有机枪射击口,窗户内外侧都加装钢板。“种能洞”居高临下,是绝佳的军事要地,房子的砖墙和楼板进行了加厚处理,一般的机关枪子弹是打不透的,整个建筑物普通大炮也炸不烂。阎锡山之所以这么做,既为防外,也为防内,怕蒋介石对他下手。整个房子只有五个房间,包括客厅、餐厅、厨房。建设之初,这里不通水电,吃的是自己打出的井水,用电则是靠一辆淘汰的旧卡车发动机发电,一直到1954年才正式通电通水。阎锡山就是这样一个人,风光无限时,享尽荣华富贵;身处低谷,也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继续存在。台湾作家李敖曾经到“种能洞”采访阎锡山,看到他最后的生活状态,遥想当年“山西王”之威风,禁不住感叹阎锡山“能伸能屈”。阎锡山的子女后代很多,却没有留在台湾居住的,他在世时就把孙辈送到美国读书,由此可见阎锡山对于离开故土的内心矛盾。
  在山西省定襄县城东北22公里的河边村,现在被定名为河边民俗馆的阎锡山故居,依然保存完好。这座始建于1913年、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才完工的豪宅,相比台湾的“种能洞”的门可罗雀,这里可谓“热闹非凡”。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前来游览,仅门票每客50元的收入,足以维持全部所需开支。当年,蒋介石、冯玉祥都曾在这里住过并品尝山西丰富多彩的面食。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率领共产党的大队人马“进京赶考”,路经这里,也曾借住几日。他们就是从河边村阎锡山的家一路东去安营西柏坡、进驻北京城的。
  岁月在蚕食着人们的记忆,历史在风雨飘荡之中老而弥坚。从河边村到“种能洞”,阎锡山的岁月过去了;从“种能洞”再到河边村,刻在岁月上的历史清晰可见……
  (本文作者为媒体从业者、知名专栏作者,出版作品多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