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生涯的幸福答案
2014年07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毕业十年了,组织大家聚一聚吧”,同学的电话让我陷入了无限感慨和回忆。时间如流水从指缝间滑过,不觉中已经在教师这个岗位干了十年。送走了多少名毕业生、承担了哪些课程的授课任务……一个月以来,我一直在审视自我——十年来我做了些什么,我为社会贡献了什么。时间在继续,我却总感觉十年教学生涯里的自己仍然不够充实。今天,我在不经意间找到了幸福的答案。
  11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奔赴青州市口埠镇潘家村开展科技支农活动。队员们向村民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知识和“物联农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并针对目前已使用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的农户在技术上进行了指导,帮助他们解决了温室大棚控制系统使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同时,队员张永胜同学还向当地村民推介了个人设计的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
  一天的活动圆满结束,坐在返程的车上,村民满意的笑容浮现在眼前。“老师,您觉得咱们今天的社会实践成功吗?这个活动有作用吗?”一句问话打断了我的“影片”。“非常成功!肯定有用啊!”自然坚定的答案解除了同学的疑虑,却让我开始问自己为何回答的这么干脆从容。
  我们信息工程学院一直结合专业知识技术特色,定位科技支农,积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几乎每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我都积极参与其中,参加工作以来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历历在目。记得前两次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都是参观农业园等,其他能干的也只是力所能及帮助农民干农活,随后的社会实践便是走村进户为老人打扫卫生、为村民维修电脑;最近几年就是走进村落,为村民们宣传电子商务知识,尤其是指导和鼓励种菜农民使用电子商务平台快捷销售蔬菜和增加收入,电子商务的大发展让农产品网络销售变成了很普通的销售渠道。
  而今年,我们作为先进技术的推动和研究者,决定调研和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农村的应用;经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发现,“会使用、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物联网新技术”又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支农重要任务。一遍回忆结束,我更加自信的攥紧了拳头——计算机相关专业技术三下乡社会实践内容的不断变迁无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巨变的镜子,也正是我的十年执教生涯中最有意义的社会贡献啊。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十年前,我拖着铺盖卷和满载大学记忆的满满一袋书籍,带着惆怅和迷茫离开了充满梦想的大学校园——我毕业了,大学时代的梦仿佛都瞬间找不到了,我不知道今后将面对什么样的梦想,更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十年后的今天,我倍感欣慰和自豪,每一次三下乡社会实践都是我执教生涯中最有意义的烙印,我将满怀豪情地总结我的十年,并继续满怀热情投入每一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因为我有梦想,三下乡社会实践充实了我的十年执教生涯,我在践行自己的梦,我在用自己的梦为中国梦加油。     潍坊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张宝华          本报记者 李涛 整理
7月11日 星期五 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