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被称为“长清的延安”
大峰山,长清的“烽烟圣地”
2014年07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大峰山的革命历史纪念馆。
  大峰山的烈士纪念碑。
  ▲大峰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很适合开展游击战争。
  ▼大峰山全景。
   文/片 本报记者 陈伟 通讯员 董传贵       
  大峰山位于长清区孝里镇,山势围合,三面峭立,曲如列屏,形若箕掌,因其顶峰高而大,故得名——大峰山,其名见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碑刻。山峦重叠,翠柏漫山,山势险要,是屯兵的好地方。大峰山有济南市最大的道观峰云观,齐鲁第一洞——璇玑洞和古城门,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大峰山的另一个身份——“长清的延安”,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泰西地区的“烽烟圣地”。 

  峰云观是济南
最大的道观

  峰云观坐落于大峰山中部,是济南市最大的道观,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道教名观。它红墙碧瓦,气势巍峨,周围山峦叠翠,泉水潺潺。自从明朝起,观里的香火就一直很旺盛,来此游玩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根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时候,有位道长范真峰云游至此,发现山中经常发出祥光岚气,认为是修道的吉祥之地,于是广招弟子,募缘四方,扩建了这处修道圣地。目前观内基本保留了当时的风貌,建筑错落有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环境清幽,鸟语蝉鸣。 
  在峰云观的二山门处,有“云根”和“青云得路”两块匾额。“云根”,就是云彩出生的地方。“青云得路”匾额是民国二十六年的官员陈仙携进香朝拜,而后连升三级,所以来这还愿时,题写“青云得路”四个字,大致意思是:由此上大殿真心朝拜,就会青云直上,得偿所愿。 
大峰山被称为
“长清的延安”

  大峰山既是一处文化古迹宝地,又是长清人民的革命摇篮。它是泰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长清的延安”,中共长清县第一届委员会就在这里诞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1938年长清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大峰山建立了长清县抗日根据地,创建了大峰山抗日独立营。 
  独立营的司令部设于山上部之金禅洞,游击队政治部住山住主持道人的下榻处。一些重要的会议多在玉皇殿的地下室召开,并举办了多期抗日骨干训练班,如动委会、青抗先、妇救会等。
  1949年建国后,大峰山成了有名的革命遗址,同时还在此辟建了一所革命烈士公墓。墓周围建有围墙,门前置“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两巨幅标语,墓区安葬牺牲在长清县境内的22名革命烈士遗体,为济南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统计,抗战期间,在大峰山工作的干部中,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有田纪云、万里等多人。上世纪70年代,全国八大军区中,有4个军区的司令员出自于大峰山,全国有7个省委书记在大峰山工作战斗过。 
  当年大峰山下的长清县,在全国以“三最”而闻名。一是1941年5月,日军独立混成旅团长土屋兵驻少将在长清被县游击队击毙,这是整个抗战时期全国县级抗日武装击毙的惟一一个日军将级军官,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特电通令嘉奖;二是当年解放南京冲进总统府的26位勇士中,有17位是大峰山抗日时参军的战士;三是建国时天安门前的毛主席画像,是出自于大峰山走出的一位有丹青之好的普通战士之手…… 
八年抗日战争
输送138000兵员

  大峰山地势险峻,便于开展游击革命战争。当时山上有吃的、有住的、能藏人,便于开展抗日活动。山上有四个道观,道观间以复杂的地道相连,很利于抗日武装隐蔽。山上道士们医道高明,当时大峰山下广泛种植的罂粟为伤病员提供了难得的止痛物品。 
  大峰山腹地广阔,人口众多,因此当时的大峰山,实际上成为共产党的兵站基地。抗战初期115师进驻大峰山时,短短2个月就补充了整整5个营的兵员。在整个抗战时期,大峰山总共为革命输送过13.8万兵员。 
  大峰山像一位母亲,用自己所有的乳汁滋养了革命。在这里,可以说是全民皆兵,只要是成年人,不参加革命武装的少之又少。没有枪支,他们就手持用石头凿制的手榴弹,与武装到牙齿的日寇拼死战斗。年轻一些的孩子,就当了队伍的通信员,每天在自己的交通线上往来奔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