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件民俗物什,件件有故事
走进巨野河民俗博物馆,感受民俗文化气息
2014年07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玉柱收藏的畜力耕种农具。
     在济南高新区巨野河街道办马头山村里,有一家小有名气的民俗博物馆。55岁的馆长刘玉柱,从2003年就开始收藏民俗物品,十多年来他收藏了大大小小不下4000件旧民俗物什。博物馆出了名,前来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已吸引了9万多名游客前来参观。

  文/片 实习生 李瑞婷 王浩              
自筹民俗博物馆收藏一段历史
  青色的砖筑院墙,显得古朴厚重,走进巨野河民俗博物馆,就像进入了一段历史。大石槽、织布机、纺车、风箱……一件件民俗物什让人觉得仿佛又回到了年岁悠久的过去。
  “院内收藏了大量旧时百姓家中的生活用品,还有各种旧照片以及奇石、坛子、家具等。大院对面是一座二层的小楼,里面大都是一些旧时使用的农业生产用具。”民俗博物馆馆长刘玉柱一一介绍着他的收藏。
  刘玉柱今年55岁,爱好收藏,从2003年开始,他把自己在各地游玩时收来的民俗物什,还有村庄整合的时候收回来的有着历史沉淀的物品,一一收集到他的院子里。随着物品越积越多,刘玉柱索性将其改造成了一个民俗馆,供大家参观。
  民俗馆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管理这个民俗馆也花费了刘玉柱不少时间和精力。据刘玉柱介绍,从2003年到现在,民俗馆里收藏的物品大大小小有4000余件,花费近200万元,成为济南首个自筹的民俗博物馆。

每件物什都有自己的故事
  “革命红炉”、“跃进红炉”、老式风箱、簸箕、藤筐……民俗馆里的每件物什刘玉柱都了若指掌,每件物什他都能说出其中的故事和用途。
  在民俗馆的门口有一面贴着大红福字的影壁墙,据说这个影壁墙建于1926年,已经有88年的历史,是专门从别处移到民俗馆里来的。
  “这是以前大家闺秀结婚时用的梳妆台,还有这些箱子柜子,上面雕刻的花纹精致细腻,都是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刘玉柱指着其中的一件民国梳妆台介绍,这些木制用具的制作都特别细腻,能看出旧时人们的心灵手巧。
  在民俗馆的南部馆区主要展示的是老式的农具,其中有一部大的老式纺织车和两部大的老式风车。刘馆长说两部风车虽然都已经有年头,但是其中一部是另一部的创新改造,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为了介绍这些收藏,刘玉柱亲自展示了其中一台木制独轮车的用途,只见独轮车上面左右各放着个大藤条筐子,需双手推着前行。“以前没有机械农机具,这个独轮车就是用来运送东西的,现在看起来比较笨重,在以前看来是很省劲的”。

免费开放,保留那分记忆
  民俗馆的名声越来越响,许多人慕名前来参观。据介绍,自从民俗馆开建至今,已经免费接待了近9万人。
  “免费开放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让更多人来了解过去,体会过去生活的艰苦与勤俭节约,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作文素材,具有教育意义。”刘玉柱介绍,以前来这儿参观的大都是附近学校的学生,慢慢地,上年纪的老人来参观的较多,“有块1966年的‘革命红炉’和‘跃进红炉’的匾。现在上年纪的老人来这里参观,一起聊聊以前的事,产生很多共同语言。老人们经常聚在一块,怀念以前,感慨万千。”
  刘玉柱说,博物馆里的东西还会继续增加,也希望民俗博物馆能有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也欢迎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体验民俗,感受旧时劳动人民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民族精神。
  “民俗馆已经不单单是我个人的喜好了,是为了启发后代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生活,这也是建民俗博物馆的目的所在。”刘玉柱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