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场所多了,夜间人气却不旺
在规模、名气方面,烟台的酒吧、影院、KTV等还有待提升
2014年07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秦雪丽

  酒吧、影院、KTV,这三类“舶来品”是烟台夜间娱乐的主场。早在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朝阳街上就出现了夜总会、酒吧等娱乐场所。最近两年,烟台的酒吧、影院、KTV在数量上有所上涨,但与大城市相比,在名气、规模等方面仍有待开发。

  芝罘区娱乐场所
同比增6.5%

  早在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洋人聚居地朝阳街上就出现了夜总会、酒吧等娱乐场所。时过境迁,虽然无人能准确说出烟台第一间酒吧的出现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烟台酒吧的起源地就是朝阳街。
  “酒吧是一种舶来品,最早的酒吧是洋人在朝阳街开的。”在船长酒吧负责人苏纪风的印象中,1996年,朝阳街就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酒吧,但随着朝阳街的改造,这些酒吧消亡了,到2009年又出现了3家酒吧。2012年以后,朝阳街一下子又出现了十几家酒吧,仅400米长的朝阳街内有酒吧20家左右。现在,烟台酒吧早已超出了朝阳街的范围,在各个区都有酒吧的身影。
  如今,大悦城开业、万达也将开门纳客,这意味着烟台市区再增加两家影院,算下来,芝罘和莱山的影院将达到十余家。另外,大大小小的KTV也遍布各个商圈。记者从烟台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芝罘分局企业注册局了解到,仅芝罘区就有酒吧、影院、KTV共356家,2014年上半年,娱乐行业企业实有数量同比上涨6.5%。
白领和外国人
成酒吧消费主力

  酒吧多了,却没有明显带动消费人群的扩大。“平常日进店消费的有百八十人,有摇滚演出时来的人多一些。”哈瓦那酒吧负责人张春晓说,到店内消费的主要是外国人和一些白领。外国人主要是船厂的工程师,大多40岁左右,但随着这两年船业经济的不景气,外国工程师少了,在店内消费的人也有所下滑;白领平时工作压力大,收入也比较稳定,大多在30岁以上。
  兰戈小酒吧的负责人21岁的张梦齐说,这个小酒吧每天接待20-30人,来的都是朋友,年龄层相比其他酒吧来说小一点,一些学生也过来,“咱烟台人的夜生活开始得早结束得也早,我的酒吧一般8点开始上人,不到11点人就少了。”
  影院每日的观影高峰期一般是下午6点半到晚上10点,“在我们影院,最晚一场电影结束时间是晚上11点半,但这一场经常无人看,我们也就直接不开场,早点让员工下班。”鲁信影城烟台分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吴佳霖介绍,也曾打算开些夜场,但考虑到观众有限一直未能成行。
规模和名气
都赶不上青岛

  市民李女士对于烟台、青岛等地的酒吧都比较熟悉,“烟台酒吧还有待提升,青岛酒吧不管是规模、名气,还是装修、音乐等细节上都要胜一筹。”
  烟台GDP位居全省第二,烟台并不缺有钱人。“主要是大家的消费观念还没转变过来,在很多市民眼中,酒吧是一个消费高、环境乱的场所。实际上,酒吧有很多类型,一些酒吧类似于夜店,还有很多静吧、主题酒吧。”苏纪风告诉记者,朝阳街上的酒吧大多是静吧、主题酒吧,主要提供一个放松、释放压力的环境。
  港城的影院比起济南、青岛也存在一定差距。鲁信影城烟台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济南高峰期单日出票能达2-3万人次,而烟台最好的时候才4000多人次。
多元化发展 营造文化底蕴
  为了避免同质化,不少酒吧老板也开始琢磨自己的特色。“酒吧经常推出摇滚演出,已经坚持5年了。”哈瓦那酒吧负责人张春晓说,在摇滚界比较有名的反观镜、好妹妹、逃跑计划等乐队都来演出过。
  鲁东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刘良忠介绍,相对一些大城市,烟台人口基数少、流动人口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夜经济的发展。“我来烟台20多年了,但提到晚上出去喝酒,说不出到哪个地方。”刘良忠说,在北京,大家会想到三里屯酒吧一条街,而烟台这座旅游城市,在朝阳街有一些酒吧,但规模不大,没有形成知名的规模和集群效应。
  刘良忠说,对于酒吧而言,单纯的卖酒,模式较单一,应该多元化发展,营造一种文化底蕴,比如厦门鼓浪屿,那的酒吧在卖酒的同时,还会出售一些特色纪念品,或者给游客提供签字留念等服务,并长期保存,几年之后再去该酒吧,曾经的签名还会给人一种归属感。
  “使酒吧成为烟台夜经济的亮丽风景,单靠一个企业或一家店肯定不行,要抱团发展。”刘良忠说,政府在产业布局规划的同时,也应该侧重于集群效应,打造培育一条特色酒吧街。
  本报记者 秦雪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